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头条评论 拆迁必须行进在法治的轨道里 杨鹏

华商报 2017-07-06 01:22 大字

昨日,本是女孩娇娇(化名)和欢欢(化名)期末考试的日子,然而她们却躺在床上,腿上缠着绷带,一脸恐慌。4天前,60多名统一着装的男子冲进家门,打伤了家人、强拆了房屋。西乡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事发后,县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并初步查明了情况。目前,公安机关已对西乡县和坤动迁工程公司赵某等4人采取强制措施。(相关报道见A07版)

清晨6点时分,一群人戴着红色安全帽、穿着迷彩服、手拿木棒,开着挖掘机闯进家,制造了这样一起影响恶劣的新闻。从报道细节看,这是一起典型的、失了规矩的暴力强拆事件,万幸的是,没有惹出人命。

回想这些年,暴力强拆一度让人不寒而栗、深恶痛绝,早已千夫所指,有关方面为遏制暴力强拆出台过许多政策,并针对性地修改了一些法律法规。实践中也越来越突出和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推进征收拆迁法治化规范化。但客观地说,暴力强拆“阴魂不散”,尚未得到根本性地有效遏制,距离“依法拆迁、文明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的制度设计还有一定距离。

综合以往暴力拆迁案例的“大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拆迁矛盾都由补偿款而起。被拆迁人总是想着在政策范围内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断加价的同时又不断反悔。当然,这本身和做生意一样,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可问题在于,生意往往可以商量着来,但当拆迁谈不拢,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互不相让的时候,一旦政府或房地产公司缺乏耐心和理智,势必会步步紧逼、软硬兼施,甚或一言不合就暴力强拆,家园瞬间就变成了废墟。被强拆一方失了家园,政府及强拆实施者失了信用,暴力强拆中无赢家。

拆迁行为,并非无法可依,却总是在不经意间一次次逾越法律、文明的底线。原因在于,虽然征收拆迁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之路,但长期以来暴力强拆惯性下的路径依赖依然没有彻底摆脱开来,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还没有牢牢地确立下来,并体现在每一起征地拆迁工作当中。

城镇化不可阻挡,拆迁也在所难免,人们反对的并不是拆迁,而是拆迁中那些一再偏离法治底线的方式和手段。某种意义上,只要暴力强拆一日不绝,就意味着总有老百姓——他们最基本的权利与法律最基本的尊严——都会被推土机碾压得支离破碎。一句话,拆迁应该也必须行进在文明、和谐、法治的轨道里!

新闻推荐

扶贫第一书记赵金红的一天

8时30分,赵金红在帮孤寡老人收割油菜。10时40分,赵金红走进贫困户精准识别。12时30分,赵金红在工棚里吃午餐。15时,赵金红查看村养牛场。18时30分,赵金红在调解邻里纠纷。21...

西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