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陕西美丽村镇 熨斗古镇——一个熨平心灵褶皱的地方
本报记者 李卫 通讯员 许兵 文/图
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
熨斗古镇位于安康市石泉县,与汉阴县、汉中市西乡县、镇巴县接壤,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
从石泉县城出来,沿着汉江边的一条蜿蜒的路,行进有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熨斗镇。熨斗古镇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认定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熨斗镇建在喀斯特地貌的溶岩之上,现存古街多是明清时期建筑,尤以“让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吊脚楼最有特色。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富水河紧紧环抱,虽经千百年的时代变迁,仍然保留着昔日恬淡、古朴、优雅的风貌,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初闻熨斗镇的名字,一般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叫熨斗镇?熨斗镇原名永兴场、筒车坝,一种说法说,因这里地形似古时缝纫用的熨斗,清道光二十三年更名为熨斗坝。还有一种说法是,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七月,洪水猛涨,有风水先生说水火不相容,想要防治水患必须用火物镇压,而熨斗即为火物,可避水驱水,故将镇名更名为熨斗镇。
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建成,这座曾经异常繁华的老镇被岁月遗忘在了川楚故道之上,也正因为如此,古镇才得以保存下来,使我们有幸看到她那陈香如美酒一般的历史印迹。
熨斗镇是陕西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四十分钟就可抵达汉中市西乡县的高川,大半天便可出陕入川。街道头尾低,中部高,呈马鞍状,街上有一道闸门,闸门上题有“川楚通道”四个大字,据传,此匾额为吕洞宾在此游历时所题。清朝时期,镇上还修建了“关帝庙”,新中国成立后被拆毁,现遗址尚在。
中街处有一座建于清朝时期的戏楼,它历经沧桑风雨,至今犹存,是熨斗近代史的一大见证。戏楼始建于道光二十年,后遭兵灾焚毁,曾两次重修未果,至1943年方才建成,可惜文革又遭破坏,后数十载不曾修缮,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已成危楼。熨斗戏楼,确曾风风火火地热闹了一百多年,它不但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而且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和热心观众。古镇盛行的主要是汉调二黄,上演的剧目大多是有关精忠报国、惩恶扬善的传统名戏。如《金沙滩》《风波亭》《铡美案》《七人贤》等等,新中国成立后还上演了许多宣传党的政策、倡导移风易俗的现代新戏。2008年,岌岌可危的古戏楼得以恢复重建,恢复后的古戏楼斗拱飞檐,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古风犹存,成为熨斗古镇和石泉旅游景区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
明清老街演绎千年秦巴风情
漫步熨斗镇的明清老街,感觉时光在这里也变得缓慢、悠长。
据载,明清时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陕客商云集,商贸兴隆,古戏楼上演的汉剧韵味悠长,使人流连忘返。当年熨斗街上有数十家百年老字号,如:源茂盛、天成祥、天成福、天成和、义顺和、金盛堂、义顺鑫、德懋鸿、昆泰丰、长兴久、荣寿堂等。这些老字号大多是药铺和旅店,生意十分红火。据70多岁的吴明森老人讲,他家祖上是开旅店的,小时候他就记得每晚至少有十多个马帮在他家住宿,旅客中有四川客商,也有汉中地区的客商。当时有一种民谣叫“白龙下川,黄龙入陕”。白龙指棉花,黄龙指黄表纸。也就是说通过熨斗镇将陕西的棉花运往四川,将四川的黄表纸和食盐等运入陕西,由此可见熨斗镇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商旅要道。
随着新的交通格局的形成,熨斗失去了昔日川楚通道的重要地位,昔日异常繁华的熨斗镇逐渐萧条下来。近年来,随着石泉旅游业的蓬勃兴起,熨斗古镇又焕发出青春,古色古香、魅力十足,吸引着八方来客。
在一个飘着蒙蒙细雨的春日,我们来到古镇。古镇依山临水,蜿蜒的富水河沿镇流过。衔水沿山的小镇蜿蜒而上,曲径通幽。虽经千百年的时代变迁,仍然保留着昔日恬淡、古朴、优雅的风貌。老街并不长,两端各有一座门楼,一大一小。大门楼的正面写着“熨斗古镇”四个大字,反面写着“川楚通道”四个大字。小门楼题有“远瞩巴川”几个字。遥想当年,无数的商贾正是从这条街道而出,踏上了由陕入川的漫漫征途。
古街上行人稀少,店铺不多。明清时期的青瓦当、木板房、古戏台、吊脚楼、老阁楼、闸门、牌楼依山邻水栉比而建,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见证了小镇千年来的兴衰。
老街中部的古戏台可谓是小镇古老历史的一大“物证”。虽然古戏台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已显得有几分老迈和沧桑,但仍不失其恢宏和大气,向我们叙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喧嚣。戏台前有一个大约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广场,据说每次熨斗镇有大型的活动,诸如“坝坝筵”“庖汤会”等,这里便成为聚集之地。人最多时能有上千人,那时候镇子就真的是热闹非凡了。
在老街我们见到了具有100多年酿酒历史的乔泰和酒庄,它现在依然还在酿酒。据说乔泰和酿出的酒,要放到已有5亿年历史的燕翔溶洞中洞藏,经过洞藏后的酒,口味更顺滑爽口,入口更绵滑,香味更持久。我们经过之时,仿佛就闻到了那悠远醇厚的酒香。
在老街上走着,偶尔还能看见一些居民在自家门前围坐打牌,或是闲坐发呆,打发时光,小孩子在旁边玩耍,一幅悠闲惬意的景象。这种“慢生活”,感染得我们连脚步都慢了下来。
在咿咿的陕南方言中穿行,古街仿佛时光倒流,令人流连忘返。虽然只有几百米长短短的一段,却能使人看到很多、想到很多——就这样,在古镇的青石板上与历史的记忆不期而遇。
“坝坝筵”不只是美食
熨斗古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有闻名远近的“坝坝筵”。“坝坝筵”是秦岭南麓广大地区,一种在院坝、坝子里许多人围坐一桌吃饭,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上百桌同时开席的吃法,场面非常壮观。俗话说“不争不食”,抢着吃的东西才吃得好、吃得香。本想在熨斗古镇品尝到美食的我们,却没有碰到“坝坝筵”开席,不得不说是有些遗憾。然而,在古戏台前来回踱步之时,碰到了热心的老大爷,向我们描述了“坝坝筵”的情景,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坝坝筵”是多人围坐一桌共食的吃法。但是,这吃饭的餐桌却十分讲究,用的是实木四方桌,也就是八仙桌,长条凳,每桌坐8人。而就餐坐的位置也非常讲究,年龄大的长者或者辈分高的,一定要坐上位。“坝坝筵”开席前,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给老人和长辈敬酒送祝福。只有敬完酒后,人们才能放开去吃。席间人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拉家常,叙邻里关系,用这种淳朴的方式体现出尊老爱幼、邻里友爱的中华传统美德。
“坝坝筵”主要以猪肉为主要原材料,根据开席规模,少则杀一头猪,多则十几头猪。筵席的其他食材也以当地盛产的食材为主,以蒸菜、炖菜、炒菜等形式呈现。老大爷说,熨斗古镇的“坝坝筵”的菜品,以他们当地特色菜肴为主,例如盐菜扣肉、清蒸丸子、粉蒸肉、农家豆腐、农家酸菜煨胡豆、干土豆片炒腊肉、红薯粉条炖排骨等这些极具汉水特色的菜品。当席面一开,大家坐着吃菜、喝酒,老戏台上咿咿呀呀演着好戏,觉得惬意极了。
独具秦巴特色的旅游区——燕翔洞
从老街尽头沿着一条狭长的石梯下来,记者惊喜地发现,慕名已久的燕翔洞景区就在古镇的脚下。
燕翔洞坐落于富水河峡谷之中,左右有奇峰耸峙。洞前流水淙淙,山岩绿树葱茏,古木缠藤绕葛,树上莺鸟啼鸣,水上野鸭泛水,田野花草溢彩,美景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经地质专家考证,燕翔洞全长约16公里,系寒武系古生石灰岩溶洞群,距今已有5亿年历史,是西北乃至国内保护最完好、洞内景观最丰富、体量最大的溶洞群,被誉为西北第一洞。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约有1800余米,来回可供观赏的距离约3600米,有八个大厅,洞内钟乳石、石笋千姿百态,形成的如“黄土高原”、“春之花”、“秋之实”、“长白雪松”、“五彩流瀑”、“九寨风情”等独立景点达几十处之多。洞中有水,洞顶倒挂钟乳石,钟乳石千奇百状悬天连地,有石筝、石柱、石钟。洞中有厅有殿,大者可容千人。燕翔洞内洞上叠洞,洞壁有窟,窟中有景。洞中的钟乳石数量多,个体硕大,形象奇特,构成一座美丽的岩宫石府。
燕翔洞景区北依秦岭,南接巴山,依托汉江,将汉江三峡、熨斗古镇、富水河、燕翔洞天、灵雀山及肖家古寨、狮岭风光、长岭峡谷等十几个风光旖旎、生态完美的主题景区,近150个景点珠玉相缀巧妙搭配,凸显出秦巴腹地、汉江两岸特有的原生态美,并与悠久的汉水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融山、水、岸、洞自然景观及古镇、寺院、宗祠、戏园等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自然景区。熨斗古镇与燕翔洞生态景区的结合,文化与生态兼备的丰富的旅游内涵,将很好地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构成强烈的旅游吸引力。
从2002年开始,陕西仟佰众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斥巨资开发燕翔洞景区,逐步形成一江一水一溶洞的综合性旅游景区。随着燕翔洞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为陕南旅游打造一个独具秦巴特色的中心旅游区,实现安康、汉中两市的旅游景区有机连接,从而提升陕南的旅游结构和功能,全面推动陕南旅游经济发展。
一行渔火,歌声十里。从熨斗古镇返程,我们开始期待下一个山水尽染和半城烟沙。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郭军近期以来,我国南方诸多省市频频遭遇暴雨灾害,损失严重。其实,这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各流域降水量较1998年同期偏多3-4成。专家分析,这与此次...
西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