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记全市产业扶贫“十佳脱贫明星”王永定

汉中日报 2020-04-27 08:08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刘炳林 李长波 四月的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成了花的海洋。放眼望去,蓝天、青山、五彩花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

在石坝子村的家庭农场里,一群人来来往往忙得不亦乐乎。63岁的陶彩霞边忙着往大棚里搬运香菇袋料,边乐呵呵地说:“王永定原来是我们村的贫困户,他建起了家庭农场靠勤劳脱了贫,还让我们村的贫困户和老人来这里干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元,只要不耽搁,一月挣一千多元,脱贫没问题......”

今年30多岁的王永定,前些年和妻子开了一个小酒店。由于经营不善负债好几万,加之母亲常年疾病缠身,两个孩子年幼,家中开支较大,日子过得很紧张。

2015年,经民主评议,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在帮扶部门及巴山镇的帮扶下,聪明好学的王永定参加了县镇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又跟当地的中蜂养殖大户学习养蜂技术。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到银行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又自筹了一些资金办起了家庭农场,由此开启了他养蜂的“甜蜜事业”。

养蜂不仅是个技术活,还要人勤快。他几乎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甚至有时要住在山上的帐篷里,尤其是分蜂的时候,他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在他的悉心照料下,2016年王永定建了2个养蜂场,蜜蜂也从起初的50多箱发展到300多箱,实现经营性收入15万元,挣到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2017年,他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巴山镇乃至全县的致富典型。

此后,王永定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一边继续他的“甜蜜事业”,一边打造他的“绿色产业”。他多次自费到云南等地学习黄金木耳等特色食用菌种植技术。

2017年初,他通过村组流转土地50亩,又筹资45万元,建起食用菌基地,栽植黄金木耳、黑木耳、猴头菇、香菇、竹菌、猕猴桃等优质特色农产品,还种植了50亩无公害水稻,实现年收入100万元。今年,他打造的巴山“绿珍”系列农产品黄金木耳、猴头菇作为宁强县消费扶贫工程爱心超市首选推介产品,入驻对接江苏省采购陕西省贫困县农产品消费扶贫工作实施计划。

2018年9月,王永定的家庭农场被县人社部门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2019年4月,他被汉中市表彰为产业扶贫“十佳脱贫明星”;7月,他参加了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第三期专题培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巴山镇将王永定的中蜂养殖作为全镇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示范基地及种蜂场推广,并以“支部+基地(农场)+农户”和由王永定传帮带——借蜂还蜂、订单代养、发放蜂箱、提供蜂种、产品回收、入股分红、吸纳贫困户务工等方式抱团发展,降低贫困户单独养殖带来的风险,达到互利共赢,形成“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弱户”“一户带多户”、户户有增收、中蜂产业倍增、效应裂变发展格局,解决了贫困户“三缺一怕”(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怕风险)问题,引领当地中蜂规模化养殖基本成型,推进了产业扶贫,延长了产业链条。

在王永定的带动下,养蜂已成为当地贫困户产业脱贫稳定增收的支柱项目。他的两个养蜂场有4名工人,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有50多名贫困户来他的食用菌基地务工,每户每年少则收入5000元以上,多则1至2万元。

新闻推荐

村企联合 干部牵手 多措并举 宁强代家坝镇引导群众门前就业、创业

本报通讯员李长波黎华“眼下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所以我在家种天麻、养猪,不出去打工一样能挣到钱……”宁强县代家坝镇脱贫户...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