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贫困户王明的脱贫路

汉中日报 2017-07-21 12:27 大字

本报记者 衡俊昌

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五组村民王明,家住高寒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全家3口人,父母残疾,一家人长期依靠低保和民政救济维持基本生活,被识别为贫困户。

家庭不幸,生活贫困

说起24岁的王明,流溪沟村的人都知道,他父亲王汉金先天性听力残疾,母亲王金莲双腿肌肉萎缩,不能独立行走,生活的重担早早的压在了王明身上。2007年,当14岁的王明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学业的时候,他没有哭泣,没有抱怨,把心爱的书包和课本藏到了柜子的最深处,拿起了锄头陪着父亲下地劳作,从那一刻起,他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摆脱贫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农具磨出了他手上的茧子,他撑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早出晚归,种土地、养家禽、当小工……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挣钱养家。2012年,王明用积攒了多年的1万余元,请人挖通了到家门口的3.5米宽的产业路,日子一天天好转。

可是,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听力完全丧失,语言交流极为困难,加之年高体弱,基本失去劳动能力,母亲病情加重,卧床不起,需要大量费用治疗,王明家的生活又陷入了贫困之中,成了实实在在的贫困户,而此时王明才刚刚20岁。

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增收

长期以来,王明一家基本没有什么长远发展思路,他本人就是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家庭生计,收入不稳定,生活还是很困难。2013年初,他看到村内好些人都发展以食用菌和能繁母猪为主的“庭院经济”后,便贷款跟着学习,当年发展了3000袋食用菌,养了1头母猪,因为缺技术且规模小,一年下来,不但没挣到钱,还赔本不少。2014年识别为贫困户后,他主动向产业大户、技术能手请教,上门学习食用菌种植和能繁母猪养殖技术,又参加了3次政府举办的实用技能免费培训班,更是利用扶贫贴息贷款扩大了种养殖规模。通过三年努力,到2017年初,全家发展食用菌8000袋,养母猪2头,养鸡50只,家庭预计收入3万余元,年底将顺利摆脱贫困。

2016年12月18日,是王明最难忘的一天。在巨亭镇移民搬迁安置点分房和发钥匙仪式上,当王明用颤抖的双手接过新房钥匙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抱住镇上的扶贫干部大哭了起来。流溪沟村的人都知道,为了发展产业,王明家猪圈都是新修的砖混结构,而家人住的却是土坯房,能住进砖房是他家长期以来的心愿。

砥砺前行共奔小康

王明虽然即将脱贫,住上了新房,但是困扰他的难题依然很多,食用菌销售价格下滑、仔猪死亡率高、果树挂果率低……但他依然精神百倍的继续努力着。在他的倡导下,周围27户农户结成了互助小组,其中贫困户11户,在农忙时相互帮助,农闲时交流经验,共享机械、技术、资源、信息。通过互助小组,食用菌种植、母猪繁殖、仔猪防疫、果树管护等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收购销售信息和渠道进一步畅通,贫困户增收明显。

现在的王明家,“两不愁三保障”顺利实现,今年初还买了三轮摩托来拉货,卧室里也装上了电脑和宽带。王明告诉记者,他是在党的扶贫好政策帮助下摆脱困境的,他也会用自身经历、学到的技术去帮助他人,靠民政救济和低保是不能脱贫的,自己动手才会丰衣足食。下一步,他计划继续壮大自家“庭院经济”,在扩大食用菌和母猪种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利用坡地和荒地种植核桃、魔芋、银杏、油牡丹等,再多散养些土鸡,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己的致富梦,同时带动周围的贫困户早日脱贫。

新闻推荐

宁强贫困女童半张脸变黑长毛 历时9个月 经过三次手术 女童成功“换脸”

经过三次手术,历时9个月,7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手术的圆满成功,宁强6岁贫困女孩小钰(化名)“换脸”成功。事件回顾女童患“黑毛痣”危及生命宁强县太阳岭镇贫困女童小钰(化名),走在人群中显得有点...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