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各显神通铸就巴山脱贫大格局 ——宁强县巴山镇脱贫攻坚见闻之四

汉中日报 2017-07-14 10:28 大字

本报记者 崔慧芬 通讯员 崔剑波慈善基金会项目落地开花 “叽叽喳喳……”在海拔1350米的宁强县巴山镇麦子坪村,仲夏时节依然凉爽,一群刚孵化的小鸡滚着毛茸茸的身子相互挤在一起。“这可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给我们的宝贝呀!”该村党支部书记段祥春指着孵化室里的2台孵化机对记者说。

2015年初,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和乐施会项目在巴山镇王家沟、麦子坪村开展土鸡养殖,为3户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养殖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户投放了全自动孵化机和汽油发电机等配套设备,并统一购置了疫苗、保健、消毒药品。2016年,巴山镇罗全岩村又积极争取到乐施会投资10万元的马铃薯种植和土鸡养殖项目各1个。

“从2009年开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的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和乐施会项目就在我镇落地开花。”巴山镇镇长赵贺平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两个基金会共投入扶贫资金共计500余万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一建三改”项目、农综开发、农资补贴、技能培训、文艺生活、农产品促销等项目。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增强了群众的致富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

县直部门包村帮扶各显神通 “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来,每户都有。”这是近日,麦子坪村的帮扶单位宁强县烟草专卖局,为该村贫困户发放“扶贫鸡苗”的场景。5月初,宁强烟草专卖局的驻村工作队在调研和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村家家户户都有饲养土鸡的技术和能力,养鸡产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良好。因此,该局积极筹措行业扶贫资金2.3万元,购买了2000只“扶贫鸡苗”,免费发放给93户贫困户。为保证土鸡苗的纯度和质量,驻村工作队专门选择了本村具有一定规模的土鸡繁育户进行孵化育雏。

“初步估计,2000只鸡苗能为贫困户带来约15万元的经济收入,户均增收1600余元。”来自宁强县烟草专卖局的该村“第一书记”赵冠鹏笑呵呵地说。

“黄书记看着斯文,办事还挺牢靠的,前两天刚帮刘金莲办了残疾证。”罗全岩村村民张国华口中的黄书记,就是来自县教体局的该村“第一书记”黄喜军。前几天,他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位77岁的聋哑孤寡老人,因为没有办理残疾证,无法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他随即开车将其带到县城,帮助办理了一级残疾证。

“既然来了,就得为老百姓办点实事。”他告诉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该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后期,他打算在外面争取一定资金,把村上四条16.6公里的通组联户路硬化了,再挖几个水窖,解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

据悉,各帮扶单位在对巴山镇帮扶的过程中,各显神通。县委政法委引资380余万元,在王家沟建设标准化篮球场1个;县教体局投入6万余元改建了罗全岩村村级活动场所;县电信公司在石坝子村投资50余万元新建移动通讯基站1个、电信通讯基站1个,实现所有自然村4G网络信号全覆盖……

富商回乡助力脱贫攻坚

“我们年初做了一个方案,建立了一支由本村企业老板组成的‘脱贫攻坚尖刀队\’,带动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外出务工增收脱贫。”罗全岩村的这支队伍在巴山镇家喻户晓,该村村委会主任王明红告诉记者,这些年,该村到山西和青海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很多出类拔萃的人自己当上了老板或工头。去年,以本村村民杨荣林、刘志荣等为代表的4名企业老板,带领了40余户贫困户到西宁等地的建筑工地务工,效果很好,户均增收6万余元。

“***工作开展以来,很多本地企业家都回乡助力脱贫攻坚。我也想尽我所能,把家乡的困难群众从贫困家庭带入小康圈子。”杨荣林对记者说。

据王明红介绍,今年该村共输出劳务150余人,预计人均增收4万余元。

今年年初,天生残疾、生活全靠政府救济和邻居帮扶的罗全岩村五保户彭玉安,再一次从彭玉才手中接过500元生活费。彭玉才是高桥村人,在成都创业经商多年,现已创立自己的公司。去年,他积极响应巴山镇党委、政府“富商回乡助力脱贫攻坚”计划的号召,多次回乡以实际行动献爱心扶贫济困,助力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据悉,彭玉才年初回乡共慰问贫困户25户,发放慰问金5200余元。

“巴山人民不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情系故土回报桑梓的情怀。去年8月,巴山商会为50余名贫困大学生捐赠了5万余元生活费。”巴山镇党委书记蒋华对记者说,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该镇构建的“社会大扶贫”格局效应正逐渐凸显。

新闻推荐

汉水之春:给世界一杯好茶 凌峰

“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而川茶传陕时,羌州(宁强县)就是第一站。早在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树,梁州(今汉中)生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由此而知,宁强县在唐时已有种茶的习惯。这...

宁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强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