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辜负了老百姓”
本报记者在***驻村调研采访活动中
一路走 一路感动 一路写 一路收获20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在宁强县二郎坝镇水田坪村蹲点调研期间,丁国林的名字经常被很多人提起,说他是最早富裕起来的人,从不计个人得失,优先雇佣贫困户就业,而且开的工价明显高于市场价。6月12日下午,丁国林正在现场指挥施工,本报记者借机采访了他。
今年51岁的丁国林,老家是水田坪村8组人,中等个头,肌肤黝黑,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从14岁开始,丁国林就出社会闯荡,到南郑县黎坪伐竹卖钱补贴家用。16岁时,学会开拖拉机,拉运石料修电站,有些砌坡护坎的小零活交给他干。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天生桥电站期间,丁国林攻克了两家专业工程队就无法企及的打洞工程。自此,凡是工程上遇到的难题,都要找丁国林解决,他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
在以后的20多年里,丁国林带领他的工程队走南闯北,高速公路、桥涵隧道、饮水工程等工地领域,都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丁国林回到家乡,带领一帮人创业。
这天下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挖掘机、装载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在小地名叫三把子的地方,丁国林正在指挥工人修桥,用石头垒砌防水堰渠。几个工人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记者随机询问几名工人得到答复说,他们工钱每天130元,砌河堤每方65元,带班者的工价更高,还管两顿饭,老丁宅心仁厚,对他们都很好。贫困户韩志和,今年72岁,一直有胃病,有时被丁国林安排在工地干点轻活挣钱。
“回老家来了,我干这些小工程,不是一味地要挣多少钱,只想把他们拉一把。因为我们小的时候,都过过穷日子,我把工资发高一点,让他们多挣点钱。”丁国林告诉记者,干工程,要注意安全,还要把好质量关,他是当地人,不敢让老百姓指着脊梁骨骂。老丁还有黄沙河农家乐改造、向家沟、大坪里砌坎护坡项目同时在开工,虽然都是很零碎的小项目,但吸纳了24名当地农民工,贫困户占到20名,兑付工资13万多元,工钱明显高于市场价格。
“今年过端午的时候,我给工人发点钱过节,他们不要,说先存在我这里,累积多了再发。”丁国林笑着说,老百姓对他是充分信任的,所以不能辜负了他们的心。最近,宁强县发出倡议,希望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建设家乡。
6月13日,宁强县二郎坝镇党委书记燕斌告诉记者,丁国林是在当地最早修楼房最先富裕起来的人,多年在外地创业最近回到家乡。脱贫攻坚工作,山区乡镇最需要这样的能人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家乡,回报家乡,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李长波散养的乌鸡、香甜的土蜂蜜、椴木上的木耳香菇……这些颇具秦巴地方特色的土特产,被包扶宁强县大安镇大渔洞村的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扶贫干部卖到了首都北京。短短一个月时间,一共...
宁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