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傩艺武技民间艺人遍布全县26个乡镇宁强被授予“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

华商报 2015-11-12 16:42 大字

开幕式上的羌族歌舞表演极富民族特色华商报记者 王警 摄

昨日,2015中国宁强羌文化挖掘保护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暨中国羌族傩(音nuó) 文化之乡授牌仪式在宁强举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宁强颁发了“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匾牌。

羌族推杆舞3秒爬上5米高竹竿

此次论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据了解,高峰论坛活动期间,将相继开展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出、“古羌记忆”羌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发展论坛、宁强羌民族历史文化展示等活动。

昨日开幕式上,表演了极富羌族特色的歌舞和推杆舞等。现场,只见10余名中学生手握竹竿围成一圈,搭成人梯,2名学生3秒钟爬上5米高的竹竿顶端,这是羌族传统推杆舞,该舞蹈源于羌族尚武传统和武士间比武较量。

宁强县原名宁羌,原本是羌族故地,羌氐民族在宁强活动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据宁强县志记载,宁羌古属梁州,县境东周以前为羌氐所据。千百年来,秦、楚、巴、蜀文化在这里汇集,神秘的羌族民俗遗痕随处可寻。目前,宁强全县有羌族文化实物200多件,从事上刀山、下火海等傩艺武技表演的民间艺人有360余人,遍布全县26个乡镇。四川羌学会会长张善云说:“在四川会傩艺武技的人很少,而在宁强却有360余人,宁强人以羌人自居无可厚非。”

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为三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可摊晒粮食,又可歇息、游戏。“碉房”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搭建。“碉房”坚固耐久,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

如今,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女子的服饰比较鲜艳,她们多穿蓝色或绿色的花边长衫,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

傩戏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在宁强县老一辈人眼中,大家一直称傩戏为端公戏。由于以前医疗水平不发达,族中有人得病,只能请来“端公”驱魔除病。端公戏是一种最古老的驱瘟避疫、表示平安的娱神舞蹈,从而形成古老的“巫傩文化”。

羌族傩文化在宁强保存最完整

今年45岁的“端公”何宗发来自禅家岩镇,从小他就跟爷爷学习傩戏绝技,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陕南各地。谈起自己从事了半辈子的傩戏表演,何宗发说:“羌族傩艺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宁强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2011年,何宗发和宁强其他傩戏艺人成立了民间傩戏表演队,到陕西、甘肃等地进行了多场演出,还获得过民间文艺山花奖大奖。傩戏表演现已成为宁强对外展示羌文化的保留节目。

据宁强县宣传文化中心羌文化研究学者程文徽介绍,从夏商之际,宁强就有羌人生存繁衍,这里积累了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傩文化就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包括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傩歌、傩舞、傩话、傩面具,最主要的还是信仰和生活习俗,“我走遍了国内所有的羌文化生态保护区,相对而言,保存最为完整的还是宁强,四川茂县虽然存在傩艺,但是传承人的年龄已经很大了,面临断代现象。宁强还未出现这种情况,目前宁强年龄最大的传承人今年已85岁,最小的42岁,传承有序。宁强的傩文化影响很大,在甘肃、福建、江西多地表演,还曾登上过上海世博会。

“从历史、传承、影响等方面来看,宁强获得“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的称号当之无愧。”程文徽说,全国现在有3个“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宁强是继江西、贵州之后第3个获得“中国傩文化之乡”的地方。“宁强傩文化之乡虽是全国第3个,但是我们前面加了一个羌族,我们的傩文化有羌族特色在里面,其余两个地方都不是羌族的傩文化。”

华商报记者 王亮 袁小锋 

新闻推荐

驾车流窜盗铜板 3人领刑6人在逃

九名河南籍农民致富不走正道,采取时分时合的方式,驾驶货车流窜至宁强县燕子砭镇疯狂盗窃作案,盗窃铜板等设备价值87000余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团伙的三名骨干成员被宁强公安擒获,日前受到了法律的...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