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金牛道重镇『烈金坝』
烈金坝村六组的老街保存完整,传统民居保存较少,仍为土木结构。整体布局沿老街展开,路网走向随地势起伏
村中的石像和石狮,隐约可以看到这里曾经的繁华
袁家大院经常有人慕名前来参观
一处老宅屋顶全是青瓦
8月4日,宁强县烈金坝村,村民们仍在古宅中生活本版图片由华商报记者 王警 摄
村里的历史,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知道一些,说起这些,村民都显得很是自豪
袁家大院里一处木窗外悬挂的辣椒和玉米,显露满满的生活气息
村里的千年桂花树枝繁叶茂,每年农历八月,香飘数里
700年前,烈金坝的每一天都是繁忙的,作为金牛道上的重镇,由陕入川的商贾均从此处经过。数百年后,108国道取代了金牛道,烈金坝依然是这条交通命脉的重要节点。只是,当时小镇古宅已难觅踪影。如陆游《金牛道中遇寒食》的诗中所写:谁知此日金牛道,非复当时铁马声。
听老人讲老宅门窗雕刻用了3年
8月4日,从汉中出发,沿108国道一路向西,经勉县入山区至金堆铺交宁强界,便到达古金牛道上的重镇——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村,曾经是金牛道上的重要驿站。
烈金坝境内的金牛驿,自古就是国家重要驿站,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千年古桂,金牛古道远近闻名,位于烈金坝村六组的老街保存完整。村子依山傍水而建,位于山谷之中,传统民居保存较少,但仍都为土木结构。整体布局沿老街展开,路网走向随地势起伏。
行走在这画里乡村,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历史,每一间房屋都有它的独特,也都有它的故事,院落相连,房屋相接,古老的木头建筑镌刻着烈金坝村的故事。正如这里一位老人所说:“这里的屋子都是有来头的,要听我慢慢儿讲。”
在一家保存相对完好的袁家大院里,四合院紧凑整洁,小巧的院落里有东、北、南三间房屋,都是两层木楼,房屋的隔断及楼梯、楼板都是木质。木质的建筑,木雕装饰当然是不会少的,虽然年久失修,处处显得有些破败不堪,但无论是挑梁门窗,还是隔板护栏都有雕花绘画。
“这是我祖上在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听老人们讲,门窗雕刻都用了3年多时间。”屋子的主人袁琴琴介绍道,原本打算修三进三出的院子,最后没能修完。正房和厢房的壁板上原本刻有文字,但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铲去。仅有西厢房保留着“桂馥兰香”四个字,遒劲古朴,昭示着房屋的文化韵味。
青石板上留下传说思旧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牛道已被108国道代替,从烈金坝村中穿过的金牛道,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以前路面都是青石板,现在因为村民盖房,把路面垫高了,现在啥都看不到了。”一个村民说道。
在小路边我们看见三尊石雕像——一对形态不一的石狮和一尊戴官帽的人像,庄严肃穆。“传说是一个叫花子雕刻的。”一位村民难掩自豪,介绍着,“没人知道是哪一年雕的,看帽子像是明朝时候的。”原来金牛驿有一片柏树林,传说有一对讨饭的母子,住金牛驿一岩洞内,后称讨口子岩,儿子发奋读书进京赶考,中了举人,回家探亲却只得来母亲去世的消息,儿子万分悲痛,一夜之间修建起一座祠堂,并雕刻了三尊石像,以纪念其母养育之恩,栽柏树一片,后柏林被伐,祠堂被毁,仅存石雕石狮一对,和他自己冥思母亲的石雕像。
从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再联想到史料中记载的煎茶岭——羌氐人的饮茶习俗;从明代官府在宁强设立的“盐茶关”都可以看出,此地确实是一处重要的关隘驿站……正如明朝嘉靖工部尚书甘为霖在《黄沙驿》诗中所写:“关塞西来日未斜,绿杨红杏映黄沙。野蔬鲜伴鸡鬃菌,活水香烹雀舌茶。云外山川殊近蜀,眼前泉石宛如家。翻思十载经尘上,何幸会逢境独佳。”
华商报记者 王亮 实习生 张雅迪
新闻推荐
马文豪说,他8月24日骑着自行车从家出发,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到达学校华商报记者陈团结摄华商报讯(记者杨德合)与大多数大一新生由家长陪同报到不同,四川绵阳19岁小伙马文豪选择自行到大学报到,他用了...
宁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