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做好事”何以成为新闻
□黄春景
5月12日,发生在宁强县城的温情一幕,这几天被传为佳话。73岁老人卖菜收到200元疑似假币,拿着钱找人辨别,遇到了执勤的3名城管,其中“90后"的何青松得知后,从自己钱包里掏出200元真钞递给老人, 并劝她不要伤心。(5月15日《华商报》)
消息一出, 有网友如此评论: “太阳真会从西边出来, 城管也真有做好事的时候。" 城管拿真钱与卖菜老太太交换200元假币, 笔者认为其看点不在于钱,也不在于老人被骗, 更多的目光是聚焦在城管做好事上。 这是因为在不少人眼里, 城管的恶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 而城管的善却让人倍觉新鲜。 “城管做好事"之所以成为新闻, 源于城管的亲民之举还不够多。 哪天此类事件不再成为新闻了, 那么“城管做好事" 就再也平常不过,这对城管与小商贩的和谐共处无疑会起到催化作用。
犹记得2012年,光天化日之下, 摆在门口的元宵竟然不见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被城管执法人员“征用"拿到敬老院慰问去了。慰问敬老院老人本来是一桩好事, 但元宵竟然是从商贩那抢来的,这样的行善之举并非出于自愿,不要也罢。而这位与卖菜老太太交换200元假币的“90后"城管,贵在一个“诚"字。老太太一开始并没有接那200元钱,不停地给城管说“太麻烦你了",但这位城管还是坚持把两张真钱给了她, 还安慰她不要再伤心了。 不难看出,这种助人为乐是发自内心的“诚"。
一些人选择不相信城管做好事, 原因在于他们对城管的所作所为,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不少城管的丑闻消耗着这一职业的“诚信",以至于人们无法分辨真假,有些人便索性“一棍子打死",总是以一副有色眼镜看“城管"。长此以往,人们无法对城管这一执法者进行客观的判断,可谓根深蒂固,要瞬间接受“城管的善",或多或少有些不自在。面对这样的情况,重塑城管的善,显得十分必要。
每提及“城管",总是和“城管打人"、“暴力执法"相连。 如今城管做好事,同样成为新闻跃人眼帘。不论是坏事还是好事,都昭示了城管做事带来的天然性困境。究其因,恐怕还是城管被过度“妖魔化"所致,那么城管去“妖魔化"也不可能通过一两件好事就能彻底“洗白",视乎还需假以时日。但“城管做好事"让人看到,城管队伍里不见得都是恶的代表,也有善的一类。
善与恶的区分, 有一道分水岭,那便是做事的方式。一个人的做事方式出了问题,那就会善恶不分,做出让人不能理解的事来。“我看她很不容易,这么大年龄了,还得出来卖菜赚钱,又收了假钱,我就想着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她,给她200元钱。"这位“90后"城管的做事方式,无不透出一种善的人性美。 这种人性美如果都能发生在每个城管身上, 人们对城管也就不会有如此大的成见了。
新闻推荐
□记者唐冰“这样的传统服装很有特色,给古镇更添一份味道!"4月21日,省政协文史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调研组来到宁强县青木川镇,一踏上街...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