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20+汶川玉树地震现场 镜头记录悲情与希望
灾难面前 不惧危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举国震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华商报记者!为了把灾情第一时间告诉读者,地震发生2小时后,华商报第一批记者已奔赴在前往灾区的路上。随后20多天,陆续从华商报社前往灾区的记者有23位。他们发回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报道,震区的情景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此后,玉树地震、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天灾面前,总能看到华商报记者的身影!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第二天,我跟随第四军医大学救援队赶赴玉树。
近年来华商报发展多媒体,4月17日,作为视频记者的我来到了玉树体育场的灾民安置点采访,不知不觉就拍到了晚上九点多,准备离开时,发现安置点附近玉树妇幼保健院的帐篷医院进进出出有很多人。原来,一个名叫乍仁的藏族孕妇灾民出现早产征兆。
新的生命要降生在地震灾区了,一种久违了的欢愉情绪,笼罩在这个小小的帐篷医院上方。“能进去拍下么?”借着大家心情不错,我小心地问身边的医生,她很爽快地同意了。
不一会儿,孩子顺利地降临到这个帐篷搭建的产房里,母子平安!
为了不打扰医生的护理工作,我退出了产房,坐在地上等待对医生补充采访,顺便把这个信息通告给央视。“胡子(我的外号),片子拍得不错,放在中午的新闻30分头条播出……”打电话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编导。
第二天中午,接到了同事的电话,得知央视如约播出了这则新闻,当时恨不能找个地方痛痛快快地抒发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当央视主播说出“华商报特派玉树记者田佼平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一过程……”这句话时,我们与央视视频合作的大门打开了。
我们这个平面媒体,第一次向央视提供流媒体内容,这种跨越对于华商报的视频新闻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肯定。
华商报记者 田佼平
汶川地震后政府给村民建新房
汶川地震时,陕西宁强县燕子砭镇庙子岭村也没能躲过。
“地震前,我在厨房做饭,小儿子在屋子里睡觉,老伴在地里干活,大儿子在另外一个镇上上班。”提及地震当天的情形,万瑞英老人已经落泪,当时就觉得地动山摇,她急忙出了厨房,冲到屋里头,就拉起患病的小儿子跑到外头,只见山上往下滚石头,“刚好屋子外头有棵大树,我和儿子就抱着树。”
后来在政府帮助下,村民都住上了帐篷。现在,她住在距离老房子约20公里远的公路边,80平方米的房子两室一厅一卫一厨房,还带着一个100多平方米的院子。她说,这里住的都是他们村子的,房子是政府统一修建的,2008年9月开建,次年5月就完工。“户型都差不多,最起码,大家住在这,安全得多,大风大雨泥石流,都不害怕了。”
现在家里没有地了,万瑞英老人还是在家照顾患病的小儿子,老伴在外县工地打工,大儿子调到另一镇上上班。和地震前相比,似乎除了老伴由种地改成打工外,其他都没有改变。
“我们经历过地震,才明白生命的宝贵与脆弱。”万瑞英说,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在这种灾难面前存活下来,她已经知足,也很珍惜现在的平静生活……
华商报记者曾春
新闻推荐
7月3日,李成兵在汉中市中心医院照顾病中的妻子华商报记者杨兰摄新婚不足5月,本该享受甜蜜爱情的她却住进了医院。6月15日,24岁的胡婷被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高昂的治疗费让贫困的一家束手...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