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瓤肘子
佚名
瓤肘子,又称肉挨肉,历史悠久,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首先是选料:一是肉皮要选择弹性良好、胶原蛋白丰富的上等材料;二是瘦肉一定要选取色泽红润的新鲜瘦肉。其次就是淀粉、蜂蜜、姜、葱、食盐、鸡精等配料的精心搭配,才能让餐桌上的瓤肘子色香味俱佳。
瓤肘子的主要特点是肥肉做底,瘦肉作肉馅镶嵌于肥肉之上,二者在做成菜肴之前完全分离,而成品的菜肴二者却紧密结合,肥肉黏而不腻,瘦肉香且有味。肥肉洗净去毛,去除多余脂肪,肉皮上留大约半寸厚的脂肪,切成方方正正的四方块状,然后放在锅内煮熟。接下来,是选择色泽红艳的精瘦肉开始作肉馅。将瘦肉洗净后剁碎,放入淀粉、姜、蒜、食盐、味精等配料搅拌均匀,将瘦肉肉馅粘在肥肉上,大约有二寸,此时的瓤肘子雏形就出来了。
瓤肘子相传与三国名将张飞颇有渊源。据传,张飞要到汉中去作战,途经镇巴的鹿子坝,在此休憩时,住在富甲一方的程员外家,程员外就用瓤肘子招待他。作为武将出身、体型魁梧的张飞,一口气把10碗瓤肘子吃得一干二净,还不停地说:“再蒸点,再拿点。”程员外又去蒸了5碗,哪想到张飞又吃了个精光。程员外看着张飞,心想:张飞如此能吃,一定是员猛将,将来必能平定镇巴。于是,为了使张飞能在行军打仗中吃上瓤肘子,程员外便让厨子又蒸了几大块没有切的瓤肘子胚子让张飞带上。经过几千年时光,程员外的家族不断改良瓤肘子工艺,形成了如今的瓤肘子。
在镇巴百姓家中,瓤肘子是逢年过节的主打菜,也是红白喜事招待宾客的招牌菜,因吃后满口余香,回味绵长让人难以忘怀。在山城镇巴,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每个家庭新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在镇巴人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朱媛媛见习记者乔妍1月30日中午12点,滨江新区天汉大剧院项目部生活区的食堂里暖意融融,欢声笑语不断。桌椅上...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