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扇窗

汉中日报 2021-12-16 23:40 大字

汉中市实验中学八3班 黄峄瑶 指导老师 王璞

我静静坐在一间陈旧的木屋中,倚在窗边。迷惘与彷徨着,我始终没有勇气推开那封闭已久的窗轩……屋外那泠泠细雨拔动着草木的心弦,是深沉的低吟又是轻曼的歌韵……

此情此景便是我苦苦寻觅的何为文化的隐喻。

还依稀记得余秋雨先生的那句——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就是那小屋上的木窗,当我用力一推,风雨骤停,旭日已升。

我最喜爱的是那篇《沙原隐泉》,初读真得感到艰涩难懂,一口气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譬如:为什么余秋雨先生要孑然一人去攀登鸣沙山?为什么登上山去又感到失落与惘然?为什么一眼沙漠中的小泉就能使他欣喜若狂……于是我就反复读,反复思索,才稍稍明白了这是一种深沉的追问与反思,其中有一句“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是如此的刻骨铭心。直到一次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偶然听到讲解员的一句话顿时令我拨云见雾。她说,其实一切历史都由普通的、辛勤的人民而诞生,那些金碧辉煌,璀璨夺目的宫廷玩物,哪个不是自匠人之手而出,哪个不是遵循民间的风俗。于是我又联想到了民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大力提倡白话诗文,为什么要致力于民众的思想启蒙?是因文字与文学脱离了大众,那些被加以粉饰的华丽而虚浮的辞藻已经成为统治者的股中玩物,它是脆弱的,是被拘束与禁锢的,只有回归于人民,文字艺术才真正涅槃,重获新生。这样,我对文化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改正了从前只顾遣词造句而不追求真实的不良习惯,原来,通俗易懂的文学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这就是从窗外照进的第一束光。

此后,我又认识了从窗外落至的又一簇阳光——《风雨天一阁》,它让我明白了文化之旅是需要心无旁骛的。我对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颇感兴趣。一个什么也不喜,唯致力于藏书,且临逝前唯一的遗产竟是一楼子书的这样一个人,真的让我捉摸不清。秋雨先生曾说“如今还存有天一阁这样的藏书楼着实是个奇迹,应该把它写进历史里才对!”这样风趣又不失深度的话,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第一,天一阁能够磨砺百载,今还依存,值得后人们敬佩。古老的文化总是艰难地生存着,它既不能让自己被毁坏,又要在襁褓中去孕育新的生命和精魂,供人类学习和进步,实属不易;第二,如果没有范钦这样如此纯粹的文化守护者,那又何来的天一阁呢?后者是前者必要的前提。同时,这也激起了我对传承文化者的反思。我们研究文化、继承文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利益或目的,还是愿意像范钦一样只简简单单、纯纯粹粹做一名文化的守候者呢?这值得当今每一个读书人深思。这也正契合了此书的主题“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叹息中讲述告旅”。

每当我划动指尖,轻轻打开《文化苦旅》时,犹如打开了一道尘封已久的窗轩。推开那窗,如水的温熙拂面而过,洗涤着一颗热爱文化的心灵。四时冬夏,伏案而坐,倾听着窗外的莺歌燕舞、狂风骤雨、春华秋实、凌霜傲雪……让眼界更加开阔、心志更加刚毅。

打开这样的一扇窗,十年、二十年……它又会带给我怎样的喜悦?

老师评语:每一次的阅读之旅总能看见不一样的文字之花,嗅到不一样的文学之味,触及不一样的文学之韵,我们只有走入文字中才可能与作者同行,与作者哪怕有片刻的契合,都是文学路上不可多得的感动。一趟“旅程”有风景、有人文、有涟漪、有触动、有记忆,还有一种专情……

新闻推荐

以扎实作风推动走深走实——论深入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活动

本报评论员全市“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