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实验学子在第三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论文写作大赛中获佳绩“我姥爷”与“高奶奶”捧回2个特等奖

济南日报 2019-12-26 11:08 大字

“1964年,我的姥爷以全县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其中辗转文革动荡、汉中分校迁址,在北大历经6年时间,1970年毕业……”这是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学生李家赫在《坎坷燕园路,峥嵘岁月稠——记姥爷求学北大的往事》一文的开篇语。正是靠这篇文章,他在全国第三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论文写作大赛决赛中捧回特等奖。

据悉,在此次大赛中全省共有5人获特等奖,其中济南有2人获特等奖。与李家赫同获特等奖的还有山东省实验中学西校区高三学生张睿骁。

“本届赛事规格高,文章要求严,获奖难度大,是面向中学生群体的历史类比赛中规格最高的赛事。”谈起本次大赛,李家赫的指导教师、省实验中学教师胡锋表示,“燕园杯”中学生历史论文写作大赛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提供学术支持,“含金量”非常高。在晋级决赛的220名选手中,仅22名选手最终获得本场赛事的最高奖项——特等奖。

据李家赫回忆,决赛采用面试的形式,从历史写作、史学特长、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参赛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并结合入围学生的综合考核表现以及文章评审成绩,评选出全国特等奖、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全国三等奖的获奖名单。

在本次大赛中,李家赫的选题是《记姥爷求学北大的往事》。在文中,他用8000余字的笔墨记录了姥爷从50年代末到1970年这段时间的经历,再现了姥爷努力、勤奋、坚毅的青春岁月。为了重现这段岁月,他采访了姥爷生前的同班同学,深入了解了姥爷的诸多往事,也充分感受到了姥爷那个年代的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对奉献的热忱。他坦陈,在做完这件事儿后,他对姥爷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另一位特等奖获得者张睿骁的选题是《面塑奶奶的回家路》。她用充满感情的笔触记录了“高奶奶”飘零半生却无私回馈社会的故事。张睿骁表示,采访与写作的过程对她触动很大。“高奶奶的强大里蕴含着自信、自强、宽容,驱动着我整理下来老人的故事,来慰藉和支持这些强大又温柔的灵魂。我相信这也是历史的人文意义:用过往的事给后世以激励。”

“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关注历史,让他们明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与使命,进而能够主动承担起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张睿骁的指导老师、省实验中学教师王吉英表示,本次大赛历经三个月,学校三校区全体历史教师积极发动宣传、征集稿件、反复修改,不断加强对参赛学生作品的指导。优异的成绩是师生心血的结晶,更是长期以来山东省实验中学注重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主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逐步形成高端人才培养与全面发展兼顾的育人格局的成果。 (本报记者范开云)

新闻推荐

汉中市首次开展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吕利君)12月20日,市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中院、市司法局在市中院刑事审判法庭,联合开展了国家工作人员...

汉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中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