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在脱贫攻坚中“亮剑”
本报通讯员 高视惠
“这娃好,他不嫌我们屋里脏、条件差,经常来帮助我们,给村上做了好多实事,攒劲得很!”近日,在现场评议驻村“第一书记”时,汉台区徐望镇余桥村贫困户张三这样说。以硬作风干硬事
汉台区以过硬作风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党政领导班子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区级领导包抓脱贫攻坚“十个一”工作制度》、《汉台区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等十余项规章制度。4月16日以来,全区7个战区、140个包扶单位3348名党员干部走进9个镇(办)55个贫困村5067户村民家中,逐户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
“您家虽然有2个户口本,但实际5口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对吧?您父亲从粮站退休,丈夫在汉中打工,丈夫的兄弟作公务员,这些情况都属实吧?”
“九条红线规定:凡是享受国家财政的均不能申请贫困户。当贫困户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靠自己勤劳致富才是最光荣的!”面对贫困户所享受到的种种利益,很多村民心理失衡,人社局干部来到正在修楼房又打算申请贫困户的小薛家,一边入户核查一边耐心劝导她。
“公开评议大家没意见,贫困指标就应该给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人。”牛尾村二组亢大伯说。
经过广泛宣传、逐一核实、民主评议和镇、村两次公示,确保了贫困户数据真实准确。目前,全区新增贫困户294户823人,返贫140户388人,剔除203户653人。原1795户5103人贫困人口变动为2026户5661人。 “小书记”有大本事
“以往柑橘成熟了,道路泥泞车拉不出来,好多果子都烂掉了,有人连车还翻到渠里了。现在扶贫工作队帮我们打了水泥路,修了便民桥,到橘地里去干活,路近了也安全。”从地里干完活骑着车回家吃饭的汉王镇光华村9组张素林夫妇笑着说。
汉台区有7个镇55个贫困村下派了55名“第一书记”,伴随着“小书记”们一起驻村的还有十条“铁律”。
余亚斌是区种子管理站派驻河东店镇褒姒村的“第一书记”,他是第二次被选派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了。农村出身的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善于与群众打交道。为了提高村民种养殖技术,他多次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还结合村情推广“两养一种”(养土蜂、养土鸡,种魔芋),让农民大幅增收。春节前夕,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
何立昕是区教体局派驻徐望镇余桥村的“第一书记”,他以抓党建为主线,扎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硬化绿化道路2.63KM、配套U型渠4.1KM、打造抗旱井3口,为23户贫困家庭落实产业帮扶资金3.28万元,免费为贫困户发放1200只鸡苗。今年5月,他被团市委表彰为“脱贫攻坚汉中好青年”。
“每天驻村,媳妇说我晒黑了,但全村11个组438户村民的具体情况我烂熟于心了。光华村以柑橘种植为主,我就给村上争取修了桥修了路,村民方便了我非常欣慰。”光华村“第一书记”杨帆动情地说。
5月初,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脱贫办组成5个考核组,对“第一书记”进行专项考核,群众满意率均在90%以上,调整10名、召回1名“第一书记”,对1名“第一书记”进行了纪律处理。
用好脱贫督查“尚方宝剑”
“武乡镇宋沟村虚报套取扶贫专项资金、违规收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5月18日,汉台区通报4起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区委召开大会,要求各级各部门以案明纪,严格遵守脱贫攻坚各项规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以铁的纪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全区85个区级部门、14个镇(办)和167个区级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订立军令状21544份,党支部制定承诺书986份,制定作战图147份。区委成立5个督导组,集中对78个党委(党组)980余个基层党支部实施督导检查,发现问题130余个,向6个部门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问题77个,对两个单位下发黄色、白色督查单实施问责,对12名干部进行约谈。
汉台区落实“三级书记”抓脱贫责任,全力以赴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宗营、老君等镇在项目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队”,北关街道办事处实行“问题榜、回音壁”制度,武乡镇推行责任清单化、任务项目化、措施具体化、成效数字化、工作纪实化“五化”制度,汉江路社区党员自发创作的《作风建设之歌》在汉中路办事处党员干部中广为传唱。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瑞琨记者张维)昨日,从陕西省水利厅传出消息,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组近日深入陕西省汉中市,就“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现场进行考评。经过评估、讨论,专家组...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