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供五生”开富路 ——汉台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纪事
本报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叶亚楠
宗营镇马王庙村是汉台区的贫困大村,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记者在该村走访时了解到,村里因残(病)致贫人数多,有贫困户113户384人,占全村人口的26%,其中非正常劳动力占到了一半以上。面对大多数贫困人员劳动能力低下的特殊情况,怎样让这部分群众在脱贫路上不掉队,成为该村深入开展***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在包扶部门区政协和区工商局驻村工作队的全力支持下,马王庙村争取到产业扶持资金70万元、区级扶贫资金8万元。经过多次商议后,村委会决定采取齐步走的方式,让这些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帮助贫困户集体脱贫。
如何齐步走?在本村建有养殖场的汉中赛优牧业公司提供的“供仔生畜”服务,为脱贫提供了新思路。
区政协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少春介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会监委会,为每一个贫困户开设了账户,将上级部门下发的产业扶贫资金,逐户入账。然后在征得贫困户同意的前提下,从贫困户手中将这笔款集中起来,下拨给赛优牧业,实行生猪代养,从而实现帮扶举措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利用产业扶持资金为贫困户购买仔猪,赛优牧业提供场地、圈舍、人工、技术、饲料、水电、疫苗、药品,全程为贫困户代养,不但降低了养殖成本,规避了养殖风险,还保证了贫困户的收益,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李少春说。
“对于托管供养的仔猪,公司承担养殖成本和风险,到年底生猪养殖产生的纯利润中,70%返还给贫困户,30%交于公司发展。三年合同到期,贫困户可选择继续分红或一次性退还本金。”公司负责人薛迪文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对企业和贫困户来说是‘双赢\’,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入股的资金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厂里免费给村民培训养猪技术,也能帮助他们厂子在里打工,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贫困户马保里就是这样的“持股人”之一。他家里有5口人,两个女儿,一个女儿离婚后在家抚养孩子,一个女儿在上大学,开销大。平日里,马保里夫妇以种地、打零工维持家用,生活拮据。享受“供仔生畜”服务以后,他家在赛优牧业代养了两个小猪,总共入股3500元。老马掰着指头乐呵呵地算起了收入账:“第一年分红900,往后两年都是在前一年基础上增加10%,我们也不用操心养猪的事情,还能外出打零工,又方便又划算!”
除了“供仔生畜”,通过土地流转、把闲散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的“供地生金”模式,在汉台推动精准脱贫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汉王镇新风村鼓励农民合理流转土地,依托中园农业园区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本村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做法就很有代表性。
新风村村头占地500亩的农业园区内,1500个大棚静卧在田垄之间,棚内葡萄、台湾大枣、密柚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株株白杞绿意盈盈。“土地流转最大好处,是提高了农村闲置土地使用率,推动了农业向种养结合、农旅融合、高产优质方向转变!”据园区负责人黄兆录介绍,去年园区调整了产业结构,把种植方向从蔬菜类转向果木类、药材类,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锅里的饭”做大了,村民才能“碗里有饭”。对于贫困户而言,土地流转带来的更多是实惠和便捷。新风村五组62岁的贫困户陈正德说,平时自己在园区打工,主要负责栽苗、抽水,平均每天有50元收入,一年下来能收入8000元左右,另外,在家门口打工也能照顾到家里人,图个方便。
“流转土地是‘双赢\’,一方面农业企业可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村上贫困户增收脱贫。”新风村村主任鲁克春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带动了周边村22户贫困户在此务工,每年每亩有905元的稳定收入。
依托“园区(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方式,汉台区积极探索建立了“供仔生畜”“供棚生菜”“供棒生菇”“供苗生果”“供地生金”等“五供五生”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天生黑猪扶贫产业园等3个现代农业园区、瑞泰农业有限公司等11个农业龙头企业和利军莲藕合作社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8个产业化示范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大棚发展蔬菜种植,提供食用菌种棒、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服务发展菌菇种植,提供柑桔、核桃、大樱桃等果苗发展果林,提供猪、牛、羊等家畜幼仔发展养殖。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成功激活了农村产业发展,共带动1368户4144人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新闻推荐
????张怀军与女儿在中科院留影本报见习记者崔慧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有着无数的家庭教育典范,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体现出重视家庭教育观念的文化传统。从汉中走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柳...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