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绿色经济优势
省台盟建议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 记者 满淑涵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甘甜的丹江水将为京、津、冀、豫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南水北调,关键在水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来自丹江口水库控制断面以上的汉、丹江流域,水源区包括陕、甘、豫、鄂、渝、川六省(市)的49个县(区)。
作为丹江口水库70%的“蓄水者"的陕西,如何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水源区从1999年起大规模开展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治理工作,减少耕地化肥施用量,关闭严重污染企业,并不断增加治污投入,圆满完成了通水前后水质安全达标的阶段性目标。
但在保护水源洁净的同时,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和牺牲。省台盟在调研中发现,耕地大量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受到限制,生产成本增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成本也随之剧增。
“这样一来,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生态环境保护和群众生存权、发展权矛盾突出,无疑将加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省台盟秘书长陈玉玲用实打实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据安康、汉中两市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来因关停企业和调整产业结构而减少的工业总产值达7亿多元,仅此每年减少利税6000万元,减少工作岗位近15000个……"
省台盟还注意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属于中度水土流失区,且水土流失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使得水源涵养变得十分困难,汉江水质也遭到污染。“目前,汉江流域大部分水库淤积都很严重,如果不尽快遏止水土流失,势必会直接影响调水安全。"陈玉玲对此深表忧虑。
铸造千里清水走廊,不仅要生机和美丽重返,还要生存与发展共赢。
“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生态补偿的尝试,比如广东财政对省内东江上游已实施多年财政转移支付,浙江东阳和义乌两市签订城市间协议,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水权交易。"陈玉玲认为,仅靠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少量国家财政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才是水源区生态保护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鉴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省台盟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建议,应提请国家层面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流域生态补偿的标准和对水源区生态工程的投资力度,明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方向和比例。同时借鉴市场机制,对供水受益区按供水量征收水资源费以返还水源区,用于水土保持、污染治理和弥补经济损失,使水源区和用水区人民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共同受益,和谐发展。
“水源区生态保护不仅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还要利用民间力量充实。"省台盟建议,鼓励和引进民营资本投资开发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丹江口库区周围及浅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无公害农业,切实有效防治面源污染,保护水源区水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湖北十堰……"这条登上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宣传片也让陈玉玲不免思忖,“咱们应当加强宣传意识,让更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益区了解和认识到陕西为此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这不是标榜,而是为陕南百姓的长足发展负责。"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新民)日前,爱心企业家孙俊良向汉中市慈善协会捐赠400万元,用于在汉中开展慈善筑巢和帮困项目。据了解,“慈善筑巢"项目是省慈善协会发起实施的一个品牌慈善项目。自201...
汉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