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衣遗爱”留“郑声”

西安晚报 2020-07-12 04:17 大字

□刘高潮

他,成就了人类乐史上轻音乐的雏形;他,为古老中华文明留下了“缁衣遗爱”的佳话。他,就是陕西最早的爱国文化名臣,轻音乐始祖“郑声”的创立者,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郑桓公。因其所处年代距今久远,留下的史料稀少,郑桓公的爱国壮举和音乐才能几乎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郑桓公(?——公元前771年)姓姬,郑氏,名友,故又称姬友、郑友或郑伯友,史称郑桓公。为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之同父异母的弟弟。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武德才兼备,少时就有报国雄心。公元前828年厉王殁,周宣王继位,北方边疆形势严峻,少数民族部落多有袭扰,杀人越货无数。约公元前807年,西北方玁狁(也称猃狁)部落又来进犯,姬友请缨抗击,获准后率领周军开赴前线。姬友精心布局,大胜玁狁。班师回朝,姬友受到王兄周宣王的嘉奖赏赐。翌年,为强化丰镐防卫,周宣王封京东200里外的渭河下游平川(今华州一带)给姬友,创建郑国,史称古郑,姬友为郑桓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一代国君。

古郑立国40余年,初始矛盾重重。郑桓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内修政务,惩恶扬善,排水垦田,拓展农耕;外与荔戎、北狄、同、彤周旋修好,互通有无,平等贸易,很快便稳定了大局。他与民同乐,尤其重视音乐文化,将初始创业的艰辛编成了歌谣,并与当地劳作中一唱三叹的俚曲完美地结合,创作出委婉、轻淡、清雅的音乐。此音乐在四时八节、国礼祭祀、重大庆典,以及与诸侯国交际中传唱,被当时上流社会称为“郑声”。随着国力的逐年增强,郑声中渐渐添加了浮靡艳美之杂音。因过于婉转低迷,被老子判为“靡靡之音”,只可朝堂欣赏,不可全民推广,以免影响国人奋发向上的意志;孔子认为后世“礼崩乐坏”,因此在整理《诗经》时,将大部分的“郑风”歌词删去。然而,因为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民间流传,所以郑声的曲子无法删禁,逐渐发展成了人类音乐史上的轻音乐,像后代的江南丝竹、碗碗腔皮影戏曲,以及华剧唱腔音乐均深受郑声的影响。

虽然古郑国小为三等,却被桓公治理得井井有条,声名鹊起。宣王生前曾有让弟弟姬友监国之意,其子周幽王宫湦继位后约五六年才召郑桓公为周王室司徒,进京掌管国家土地、人口、财政。桓公任上勤政恤民,协调诸侯国纠纷,推行礼乐教化,周人、蛮夷都非常敬重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桓公治国礼贤下士,广纳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经济,呵护、激励文武仕子僚属为国效力,因而创造出民族史上“缁衣遗爱”之典。

《缁衣》为《诗经·郑风》中的第一篇,一唱三叹的叙事体,常读常新。原文“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笔者注:有人译为,黑色官服真合适,破了我再来缝制。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衣。黑色官服真美好,破了我再来制造。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袍。黑色官服宽又长,破了我再制新装。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送你新衣裳。)

《礼记》中有“好贤如‘缁衣’”;《郑世家》记载桓公“代职司徒,‘缁衣’在咏”;宋理学家朱熹《诗集传》中也有:郑桓公“相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周人爱之,故作是诗”。《诗经·郑风·缁衣》是首婉转动听的古郑歌谣,是正宗轻音乐之源“郑声”,其歌咏的是桓公爱国爱民爱才,就像妻子爱丈夫、为其做朝服一样无微不至,这是对桓公的最高褒奖。纵观古今通史,得到如此广泛高评的贤哲能有几人?

当时朝廷派系斗争激烈,幽王宫湦听信褒姒、虢石父谗言,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桓公从稳定大局出发,面折庭争,苦谏而幽王不听。为保全被废的申后和太子宜臼,他掩护申后逃回申国,庇佑宜臼于古郑,留下现在华州城东北王宿镇(因周平王居住而得名)、宜家村(宜臼避难地)、申家村(申国保宜臼的卫队驻地)等一大片村落,而平王逃难王宿的传说,被列为区级“非遗”保护项目,这是后话。

桓公深知侄儿幽王腐败不醒,曾问计于太史伯颖。太史劝其避祸,将郑国迁往洛邑以东的黄、济之南。而桓公也想为周室留条后路,于是报幽王批准,公元前773年郑桓公便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虢郐二君因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郑桓公闻讯大喜,如此郑桓公便有了立国的基础。根据太史的建议,不久,郑桓公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史称虢郐寄孥或桓公寄孥。

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因周幽王废黜自己女儿申后、外孙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之事,大为恼怒,于是联合犬戎、缯国等部落杀向镐京,以“清君侧”为由替女儿复仇。宠幸褒姒的幽王因“烽火戏诸侯”,临危无人救援,仅靠卫队支撑,最终战败、被杀于骊山。郑桓公本可避难到古郑或新郑,但他考虑到祖宗社稷和京城子民的安危,精忠报国之心使他坚守职位,他组织了国都保卫战,终因联军势大,桓公寡不敌众,城破,他被乱兵所杀。桓公的坐骑将其遗体驮回古郑,国人将其安葬在今华州城西。汉末皇家题写、修建了“缁衣遗爱”牌坊陵墓,宣扬的是郑桓公厚德报国、礼贤下士的故事。此事记载于三国北魏时《皇览》一书。陵园历代多有修葺,现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桓公的儿子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他护送周太子宜臼回镐京登基,即为平王。周平王见镐京为战火毁坏,加之西北少数民族部落的威胁,决定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古郑也随郑武公东迁寄孥之地,开疆拓土,延续了300多年,后为韩国所灭,留下今天河南新郑、郑州。当时古郑的部分子民,翻过秦岭来到汉江岸边创业生根,发展成今天的南郑、汉中。但世界郑氏宗亲,独尊华州古郑桓公为开山祖,每年11月初在华州大祭。

今天追忆“缁衣遗爱”的“郑声”,就是要继承郑桓公民本文化自信的精神,以及敢于为国为民担当的操行。

新闻推荐

方红卫检查十四运会场馆建设

本报讯(记者任芳)6月30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方红卫到汉中水上运动中心、汉中体育馆,检查第十四届全运会比赛场地建设情况...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