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南郑区法镇后河村大学生杨帆返乡创业记

汉中日报 2020-05-14 08:45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刘云鹏 “不断学习、勇于创新、要有毅力。”这是南郑区法镇后河村“归园田居”农家乐负责人杨帆回乡创业的秘籍。

5年前,杨帆回到农村扛起锄头、办起农家乐、做起电商,以“新农人”的勇气与执着,迈出了创业发展的矫健步伐。

考所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走出农村,这是许多农家孩子的梦想,也是很多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但90后小伙子杨帆却是一个“另类”。2013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杨帆在一家装饰公司做项目经理,年收入10余万元。两年后他毅然辞职回了家。人家都往城里挤,你却返乡种田,杨帆从亲朋的眼神中看到了不解与失望。

“生活不止一条路,创业改变人生,回家创业,即便不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最起码可以照顾陪伴为我操劳大半辈子的老人,感受家的温暖。”杨帆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法镇这方名不见经传的山水,以其灵秀滋润了杨帆童年早慧的心。2016年春天,镇上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和有志青年到本区阳春、青树、大河坎等镇及城固县二里镇参观学习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情况。亲眼看到外面乡村的巨大变化,杨帆被震撼了。

心动不如行动,杨帆将发展农家乐提上了议事日程。大神山脚下,绿树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创办农家乐搞乡村旅游准错不了。杨帆投资10多万元装修了3间老房子,铺平了门前的村道,美化了环境。8月初,归园田居农家乐在期盼中投入运营。

然而,农家乐距城区40多公里,离主干道也有一公里,全是泥路,特色不鲜明,外界知之甚少。一年到头,支付了厨师、服务员的工资后,自己落了个两手空空,亏损严重。

正是一筹莫展之时,事情迎来转机。法镇党委政府为助推脱贫攻坚,投资600多万元启动了旅游扶贫项目,昔日的土路变成了4.5米宽的柏油路,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停车场,新发展猕猴桃130亩,投资50万元的苏陕协作项目——法镇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项目相继实施,杨帆新建了220平米的餐饮住宿区和凉亭,改造了鱼塘和观光步道,联合周边5家农家乐成立了竹韵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在深刻反思后,杨帆意识到,乡土菜是地方菜系发展的活水源头。他多方求教,边干边学,争取小额贷款10万元,从“土”字出发,在“新”上着眼,突出乡土特色,营造乡土气息,营造出以传统农耕文化为特点的外有田园、内有书香、衣食富足的农家闲情逸趣的意境。添置了老式水车、碾房、碓窝、手推磨等设施,建起了精品葡萄、脆李、樱桃、蔬菜等采摘体验园,让游客尽情体验乡野之趣、田园之乐,寻找到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农”味、“野”味和“乡土”味。

野菜不用种植,也不需花费劳力去浇灌施肥。春暖花开时节,香椿、竹笋、灰灰菜、刺芽菜、鱼腥草等10多种自然生长的野菜成了归园田居农家乐餐桌上的“新主角”、客人口中的美味佳肴。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聚集了人气,也带来了商机。在喜迎八方游客的同时,归园田居农家乐大大的火了一把。杨帆结合农村电子商务站点、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代养——代购”的养殖模式,提供“代买——代卖”服务。去年以来,归园田居农家乐回购村民土鸡、野菜、黑毛土猪等农副产品30多万元,通过电商平台代卖贫困户土鸡1000多只,茶叶、土蜂蜜、红薯粉、土鸡蛋等土特产近10万元,带动27户贫困户增收脱贫,让更多群众找到致富门路。

新闻推荐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近日,南郑农商行新集支行员工在清理网点废旧报刊时,无意间发现了在报刊中夹杂己久的一封来自四川成都的信件,原本以为是广告...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