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春满园 南郑区以党建引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侧记
本报通讯员 刘云鹏
近年来,南郑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胆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坚持把党员的初心使命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参股分红、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方式,帮带贫困户“抱团取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质”和“量”“双提升”,提振了乡村振兴的底气。111个贫困村累计投入涉农产业发展资金6.4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152个,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453个,家庭农场197家,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310个。
村村“抱团”闯闯出“铁饭碗” 该区通过强村带弱村、村村联动,引导各村跳出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抱团发展。
“地是我的,我还有股份,每天还能挣几十块钱,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汉山街道办事处汉山村二组村民王汉华乐开了怀。如今,当了半辈子农民的王汉华加入了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产业工人,还有了新的身份——“新型农民”。王汉华将4亩责任田租给附近农业园区,每亩每年520元租金外,还有分红5OO多元,农业园区务工年收入2万余元,一块地有了三份收入。在汉山街道办,像王汉华这样的“新型农民”还有800多个。
汉山街道办不断创新、破解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引领“三变”的链接难题,种出了一块“三变”改革的“试验田”,实现了农户由最初的资金入股向资金、土地、房屋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的嬗变。以“党支部+扶贫互助合作社+产业园区+贫困户”的党群共富模式,结合资源禀赋和群众产业基础,选定产业发展项目,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产业奖补资金或扶贫贷款、土地、房屋“折股量化”给贫困户,集中投入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股权,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入股农民每年取得不低于6%的分红,3年后还本的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路修好了,村上经济发展还是原地踏步,我们要思考怎么把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把村上210亩茶园收回来,我们自己来经营......”村民代表会上,汉山街道办汉坪村党支部书记龚德荣一边分析,一边抛出发展思路。
“老茶园交给别人都经营不好,我们这帮子人啥都不懂,怎么能行?”部分村民反问道。
早年间,村上210亩茶园承包给个人经营,但由于管理不善、收益不高,一直处于发展停滞状态。近几年,眼看着周边村的产业蒸蒸日上、村容村貌极大改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龚德荣的内心又是羡慕,又感到压力倍增,“有心干,无钱办”成了压在龚德荣心头上的一块石头。
不懂就学,不会就问。汉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茶叶加工坊先后运行,党支部定期邀请区蚕茶果站技术专家到村上来手把手的教。阳春三月,汉坪村茶香四溢,男女老少每天有了几十到百元的收入。
目前,该办依托汉山万亩果园建设,引进新型经营主体12家,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果园近6000余亩,主要种植优质水果猕猴桃、黄桃、蓝莓、草莓、杏子、李子等10多个品种,带动辖区约50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房屋、资金、劳务等渠道实现有效增收,平均每户每年增收4000元以上。
“归雁效应”激活山村“一池春水”
“我们村山清水秀、泉水资源丰富且无污染,养殖大闸蟹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能够增加周边群众收入......”该区法镇沙坝村文杰水产养殖农场负责人朱奎林向笔者介绍说。
实际上,在外务过工、当过驾校教练的朱奎林,觅得大闸蟹养殖的商机后,先后到上海、江苏等地拜师学艺。学成归来后,由于水产养殖技术强、投入大、风险高,朱奎林租来3亩水田在本地试养。金秋时节,他喜出望外,养殖的大闸蟹不仅肉质好,250克以上的超过50%,每亩纯收入1.3万多元,沙坝村稻田综合养殖项目应运而生。
“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稻蟹双赢,模式新。”“稻蟹连作、稻蟹共生,成活率达到95%以上。”镇干部张汉平说。
该项目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在沙坝村整合70多亩闲置农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养殖中华绒熬蟹,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贫困户就业、动员贫困户养殖等。3月6日以来,陆续投放5.2万多只大闸蟹苗。项目建成后带动3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保底收益1100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保底收益3500元。
沙坝村始终坚持让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市场走,长期产业茶叶、猕猴桃,短期中药材、养殖业和劳务收入,实现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
好山好水出好茶。沙坝村有茶园1700多亩,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茶叶加工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延长产业链条。2017年8月引进市汉祥茶业公司,采取“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投资82.7万元新建良种茶苗繁育圃扶贫示范园60亩,3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2018年4月,投资500万元的沙坝村黑毛茶产业扶贫示范园建成投产,日加工鲜叶1万多公斤,产干茶2500公斤,亩均增收1200元,提供就业岗位60个。
构建新机制,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党员要主动担当,为群众主动想办法、出思路,让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该区小南海镇青石关村支书周天文说。
青石关村支部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经营理念,成立“鑫益乡村旅游合作社”。该合作社是集“资金互助、资产资源收储利用和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内置金融合作社”。这是该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上的一次创新,是重新组织农民探索共同富裕新路的改革举措。
青石关村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中国乡建院的指导下,由该村12位乡贤、15位长者社员共同出资26万元,吸纳会员226名,成立全省首家内置金融合作社,构建了“群众+资金+土地+市场”的产业链条,为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脱贫攻坚趟出一条“致富路”“幸福路”。
一方面社员可以用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闲置资产作抵押进行贷款,实现社员互助,畅通农民自主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合作社将分散在农户手上的闲散资源资产集中收储后金融化并集约经营,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模式,创建了与现行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相匹配的农村金融机制。目前已建成土蜂种蜂养殖基地、茶叶产业园、生态樱桃园、烟叶育苗园、银杏种植园5大产业园区。栽种353.8亩茶叶,首批土蜂种蜂养殖140箱,发展中高端民宿、农家乐4户。
福成镇中营村群山毗连,峰峦重叠,山林资源丰富。全村167户517人,贫困户41户96人。长期靠着玉米、薯类维持生计,常年广种薄收,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2017年9月,经牵线搭桥,白玉向阳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与陕西宏力农业科技公司签订万亩山野菜订单合同,以福成当地优质矮化红香椿、刺嫩芽、薇菜等为主,采取“村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辐射碑坝片区2万多人。
项目实施初期老百姓并不买账,一些村民们不相信公司包销、保底价收售这样的好事从天而降。镇村迅速开会研究解决方案,党员干部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分头入户走访做工作,讲解山野菜产业的好处与前景,各村党员干部带头栽种800多亩,最终打消了群众的疑虑。目前,该镇12个村发展香椿8000多亩,昔日的荒坡、荒地已栽上了香椿等经济作物,集保鲜、仓储于一体、投资500多万元的山野菜扶贫加工厂即将竣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谢昊天)3月13日,汉中市政协党组成员张正荣带领调研组深入市政协包扶的南郑区红庙镇罗帐岭村,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和...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