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铸辉煌跨越发展谱新篇 改革开放40年汉中印记

陕西日报 2018-12-13 06:47 大字

汉中兴汉新区兴汉胜境景区。本报通讯员雷一牤摄

洋县谠河之春。本报通讯员杨国红摄

本报记者康传义

作为“陕西联产承包到户第一人”的李云山老人,最近有些火。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他的家里迎来一拨又一拨的拜访者。

今年76岁的李云山,1979年任红茶人民公社(今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铁匠街生产队队长。“日无斗鸡之米,夜无鼠耗之粮。”谈到当时的生活,李云山感慨地说,当听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承包到户的消息后,他有些心动了。“有群众干集体的活不出力,干自家自留地里的活却认真负责,能不能学小岗村把土地分给村民去种呢?”李云山不断地思考着。他明白,在当时政策还不明朗的情况下,这样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然而,看到群众每天辛苦劳作,却依然吃不饱肚子,李云山还是悄悄找来了36户社员秘密商议,并下定决心将一部分土地承包到户。同样是那些人,同样是那块地,当年秋天,铁匠街生产队的旱地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大获丰收,产量翻了一番。第2年,李云山又把集体水田秘密地承包给了社员耕种,同样大获丰收,群众不仅吃饱了肚子,家家户户还有了余粮。

“我深知过去贫穷日子的苦,更能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甜。”李云山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强大了,我们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群众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

红庙镇红庙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平介绍,近年来,红庙社区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种植等产业,社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1.68万元,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庙社区的变化,是汉中市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个缩影。40年来,汉中市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抢抓改革开放机遇,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不足1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333.3亿元。

转型升级不断加速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无工不富。改革开放以来,汉中市工业化水平不断加快,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快速发展。从发展特点看,汉中市的工业经历了发展、调整、超越,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总量快速扩张,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效益不断提高。

11月10日,位于汉中市汉台区的陕西伟志智能制造产业园生产车间里,自动铺布、智能裁床、吊挂系统三位一体的智能服装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赶制成品。“现在生产车间服装的裁剪都是由电脑和机器来完成的,生产周期比以往缩短了一半以上。”陕西伟志服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晓东说,“公司前3季度实现生产总值5100万元,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可达7100万元。同时,公司的订单非常充足,已经排到明年2月。”

改革开放40年来,汉中市工业总量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工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先后谋划了无人机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造基地、石墨烯产业园等一批新动能项目,工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走出一条重生态环保、重高附加值的生态产业化路子,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赢。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汉中市累计实施循环经济项目566个,带动项目总投资额524亿元,有效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目前,全市共有工业集中区21个,规划总面积115.25平方公里。2017年21个省级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980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以上企业达242家。汉中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跻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铺镇工业园区成功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聚集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历经多年的换挡减速、转型升级的“阵痛”,汉中市工业披荆斩棘、爬坡上坎,在逆势中实现较大增长。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2.38亿元,比上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

今日的汉中,正在“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下,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有机食药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化工基地和绿色循环工业基地,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工业经济总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第3个翻番,为汉中市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汉中市将继续围绕省上提出的发展门户经济、枢纽经济、流动经济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加速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在要素保障和园区发展上做文章,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让工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说。

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美丽汉中愈发亮丽

11月10日,虽然天气已经转凉,但夜幕初降的汉中市中心城区一江两岸湿地公园内,依然人头攒动。人们一边悠闲地锻炼着身体,一边惬意地欣赏着汉江两岸的美景。汉中一江两岸办公室工程师闫晓明说,依托汉江独有的水资源,一江两岸已经逐渐成为汉中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和地标型的城市会客厅,不仅提升了城市的人居环境,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鸟儿在这里安家,有时甚至可以看到朱鹮的身影。

然而,改革开放初期,汉中市中心城区一江两岸还是一片未开发的荒滩地。如今,站在一江两岸放眼望去,汉江桥闸、天汉大桥、龙岗大桥3座大桥虹贯汉江;江北休闲健身公园、南郑民俗风情园、天汉文化公园等公园广场交相辉映;绵延5公里的天汉湿地公园仿佛给汉江披上了翡翠衣裳,摩天轮给一江两岸注入时尚活力,大型音乐喷泉表演更是为游人带来了视觉盛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的一江两岸已呈现出“江若平湖、三桥虹贯、水映城郭、人游画廊”的美丽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之一,汉中市被誉为“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改革开放40年来,汉中市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战略,强化“不要污染的GDP”发展导向,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持续铁腕治污降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保护绿水青山,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汉中市制定出台《汉中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调研起草《汉中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通过制度规定进行刚性约束,组建生态修复公司,扎实开展秦岭地区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清零”、汉江生态环境保护“清澈”、土壤污染防治“清查”和“铁腕治霾·保卫蓝天”四大行动。统计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汉中市累计实施减排项目222个,关停淘汰工艺落后企业或生产线126个,拆改燃煤锅炉960台;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镇巴、宁强、佛坪建成国家园林县城;累计完成造林153.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43平方公里。

村口门头宽大漂亮,道路两旁分类垃圾箱整齐排列,蔬菜基地里硬化的产业路纵横交错……初冬时节,走进汉台区铺镇狮子营村,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景象映入眼帘。

说起这40年来的变化,狮子营村党支部书记许大庆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现在的人均纯收入是40年前的300倍,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狮子营村美丽宜居的今天。”

一栋栋新建的安居房鳞次栉比,一盏盏新装的路灯美观别致,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人们惬意地下棋、健身、跳广场舞……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居住在天汉大地的汉中人民生活越来越安逸、越来越幸福。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

幸福指数日益增强

绑扎钢筋、边坡支护、吊装雨污水管……11月9日,在汉中市中心城区汉宁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数百名工人紧张忙碌着。据了解,2017年4月开工建设的汉宁路属城市主干道,全长8.5公里,双向6车道,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城市东西向的交通压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地处秦巴山腹地,交通历来是制约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西汉高速公路、西成高铁、汉中城固机场……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沧海变桑田。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汉中这个曾经的“四塞之地”,立体交通全面建成,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千里蜀道一日还已成为现实。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汉中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0430公里,100%的乡镇和97%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沥青路);全市铁路总里程达654公里,阳安线、宝成线、西成高铁形成“二横一纵”的铁路网格局;汉中城固机场开通汉中至北京(南苑)、上海、深圳、杭州、南京、昆明、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福州、海口等直达航线,通航城市达到12个,基本实现汉中与一线城市两小时空中直达,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40万人次以上。

变化的岂止是交通。改革开放40年来,汉中市越来越多的财力被用于改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2017年,汉中市民生类财政支出258.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

“提升民生共建共享水平,一要统筹城乡发展;二要健全完善社保体系;三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汉中市市长方红卫说,今年以来,汉中市坚持产城人融合理念,全力推进中心城区美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和“五个十大”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城市绿化、环境整治和公共设施完善;统筹推进县城和省市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特色小镇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绿色打底、全域打造,做优做美生态环境;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培育复合高端业态;注重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构建景秀人和、城兴业旺的真美汉中。”8月6日召开的汉中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吹响了新时代汉中市发展的新号角。可以期待,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汉中市,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大道如虹天地新 南郑区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纪事

本报通讯员陈菲胥小勇全区通车公路总里程2290.61公里,公路面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7.22公里;农村公路有沥青、水泥路面里程19...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