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石门十三品 王景元

汉中日报 2018-09-26 18:36 大字

汉中,是汉高祖刘邦帝业的奠基之地,《石门颂》摩崖文载:“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说的是刘邦当初接受了萧何的谋划,忍辱屈就汉王之位,“居守汉中,足食足兵,”“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卒平天下”的故事。刘邦得天下后取国号为“汉”,盖取“天汉”之祥,“其称甚美”,同时也表达了刘邦对汉中的怀念之情。

位于汉中市区东南隅的古汉台(今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相传为汉高祖当年的驻跸之地。古人有“留此一扌不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喻之。此台高丈许,面积万余平方米,周砌石墙,犹如城堡,拔地而起,颇为壮观。拾级而上,庭院内古木修篁,浓荫滴翠,成为游人绝好的休憩场所。北端有“望江楼”,登楼远眺,巍巍群山尽收眼底,故有联曰:“到此最高,看芳树春流,一览兼收秦蜀景;何须更上,诵好山云影,五言已尽宋元诗。”楼西侧有一亭,内置碧玉如鼓,传为刘邦上马石。一次刘邦登石上马,不慎被摔,恼怒拔剑削石,故而此石又有刘邦试剑石之说。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为进一步沟通秦蜀,乃下诏修复褒斜栈道,并在褒谷(距汉中市北18公里)中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道,谓之“石门”。公元66年,在石门南侧的崖壁上留下了第一方记述修筑褒斜栈道的摩崖石刻,这就是著名的《开通褒斜道》。由此而降,历代因记载石门与栈道的通塞,山河堰的兴废,后人因凭吊先贤而抒发兴怀,在石门内壁及其南北山崖间镌刻了大量的题记,形成了浩瀚的石门摩崖石刻。1970年,因兴建水库,从石门石刻中精选出十三种凿迁,陈列于古汉台广厦明堂中,世称“石门汉魏十三品”。

这十三种石刻分别是:被誉为“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杨守敬语)的东汉《开通褒斜道》;推为“汉人极作,为习隶者必学之范本”(王昶语)的东汉《石门颂》;‘润泽如玉\’(康有为语)的东汉《杨淮·杨弼表记》;“飞逸浑穆之宗”“书中仙品”(康有为语)的北魏《石门铭》;喻为魏武精神的汉隶大字《衮雪》;汉隶大字《石门》、《石虎、《玉盆》;以及东汉《李君通阁道题记》;曹魏《李苞通阁道题记》和南宋南郑令晏袤所书的三方摩崖:《晏袤释开通褒斜道》、《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记》、《山河堰落成记》。晏袤嗜古善书,师法石门,后人评其书法有“不失汉法”(叶昌炽语)“宋人隶书第一”(欧阳辅语)之称誉。

石门石刻中的早期作品,展现了我国书法艺术由篆到隶、由隶到楷的嬗变过程。虽非名家所书,但因其书法纯正、风采各异而倍受历代书家的喜爱。随着清代碑学的崛起,师法石门已成时尚。如清代的陈鸿寿、何绍基,近代的康有为、于右任等均因师法石门而卓有成果。王学仲先生称于右任书法“透露出陕西汉中十三品的高旷之致…增加了草书的高古无华”,是十分贴切的评价。

石门十三品拓本在清代后期由杨守敬传入日本,在日本影响较大,日本近代书风的形成和发展与石门石刻有着十分密切的缘源关系。随着我国文化与旅游事业的发展,汉中石门成了国内外书法界的憧憬之地,来汉观摩十三品原石者络绎不绝。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曾两次来汉进行学术交流,他挥毫所书的“汉中石门、日本之师”,表达了日本书法界对书法故乡的中国由衷的景仰之情。

新闻推荐

科技与人文并重 陕西省高校“花式”迎新

新学年,西安交大绿色通道为贫困生入学提供便利。本报记者吕扬摄本报记者吕扬“没想到报到这么简单,只需要跑一趟,所...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