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前让不让?车主、行人有话说!
太阳能反光道钉利用存储的光能在夜间发光,提醒过往车辆、行人注意。
本报记者 曹娜文/图 “斑马线”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礼让斑马线,不仅是社会公德,更是法律规定的义务。6月30日,汉中市下发通知,7月1日至8月31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和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管理专项工作大整治。通知一经公布,立即成为汉中市市民关注的焦点话题。随着热议的深入,公众对斑马线让行背后的问题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斑马线前让不让?车主、行人都有话要说。8月6日、7日,记者在中心城区多个路口进行了实地走访。
现象:斑马线礼让行为不明显
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一月有余,汉中市现在实际情况如何?
8月6日,记者在南郑县大河坎镇二号桥头的十字路口观察,午高峰时间车流量人流量都很大,十分钟时间由二号桥右拐进入江南西路的车辆达二三十辆。其中近一半的机动车虽有鸣笛催促行人的行为,但也会停车避让。随后,记者来到天汉大道民生家乐附近的斑马线,与大河坎十字路口相比,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的情况不甚理想,驾驶员通过鸣笛、加速等方式使得车辆快速通过路口。来往行人在隔离带开口处等待没有车时再通过,一位市民告诉记者:“我就在民生超市上班,每天都要从这里过,很少遇到有机动车主动礼让行人的。这个地方既没有红绿灯、摄像头,也没有警察,司机们都抱有侥幸心理。这是市中心,车流量特别大,有时候我去马路对面祥瑞巷、中学巷买个午饭,光过马路就得等好久。”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部分市民对自己被“礼让”明显不适应。在太白路、天汉大道十字路口,记者看到一辆私家车在斑马线前停车等待,而准备过马路的市民没有领会司机意图,一时间人也不敢走,车也不敢动。直到司机将手伸出窗外挥手示意,行人才开始过马路。
市民有话说:没觉马路好过礼让行人后车鸣笛催促
8月7日汉中市中心城区普降大雨。“行人、骑电动车的或打伞或穿雨衣,视线多多少少受阻。这种天气状况下,机动车礼让行人就显得更应该。坐在驾驶室不怕风吹雨淋的司机们应该多体谅一下路面上的人。”饮马池小吃城附近一位带着孩子的市民对记者说,除了天气不好,平时到学校接送孩子也很担心,“虽然有红绿灯,但右转弯不用看灯,行人和车辆基本都是抢着走。”采访中多位市民表示,司机礼让斑马线的行为自己遇到的不多。
车辆为何不想礼让行人?司机们也有话说:“其实我也想让,但有时候我停下没一会,后面的车就不停按喇叭催我!”车主杨女士表示,如果碰到后面没车催促,她都会主动让行人,“毕竟开着车我是司机,下了车我也是行人,让人先通行也就几秒钟,这样大家都安全。”
“我支持礼让行人,可有时候上下班高峰期,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行人就没断过,我让行不仅上班可能迟到,还有可能造成后面堵车。也有些行人、电动车不自觉,过个马路也拿着手机戳戳戳,斑马线上半天都走不了几步,丝毫不把交通安全放在心上。看到这样的说心里话,我打心眼里不想给他让。”私家车主孙先生认为,行人也要增强遵守交规的意识,“我觉得尊重应该是相互的,行人与机动车相互礼让共同维护,这个社会才和谐,大家的交通安全才有保障。”
交警:文明交通习惯相互感染安全又和谐
据了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有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根据规定,行人、机动车在行经有信号灯的斑马线时,应按照信号灯指示通行。礼让斑马线不仅是社会公德,更是驾驶员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针对礼让斑马线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二大队指导员赵晓峰,他表示:“交通安全是需要全体市民共同维护的。汉中市此次专项行动在查处机动车不避让斑马线的同时,也对非机动车、行人的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整治(行人翻越护栏、闯红灯、乱窜乱行;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违法加装遮阳伞、雨棚、闯灯越线、不按规定车道行驶、横穿道路、逆向行驶等)。处罚不是目的,希望能以此为手段增加违法成本,警醒机动车主遵守交规。”他介绍,为形成“车让人、人让车”的文明交通环境,汉中市在中心城区主干道部分没有交通灯的斑马线上,试行安装了“太阳能反光道钉”,白天吸收阳光,夜晚利用太阳能使道钉发光提醒车辆、行人注意。试行成功后,将在全市有条件的道路上推广安装。
“文明的驾驶习惯是可以相互感染促进的。行人守法、有序通行,机动车自觉礼让,少一分争执多一分和谐,斑马线上的事故率就会大幅度下降,道路也会因为礼让而更加畅通有序。安全又和谐的交通环境,需要市民们共同维护。”赵晓峰说。
新闻推荐
7月28日晚,南郑县“汉山夜明珠”音乐灯光秀华丽上演。甜美的歌声、梦幻的光影让人陶醉,市民纷纷拍照留念。本报记者汤江摄本报讯(记者张舒)7月28日19时,汉中市重点建设项目汉山景区开园仪式...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