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

汉中日报 2017-08-02 12:24 大字

本报通讯员 陈菲 张永平“我是全村第一家搬进新屋的,这里不仅亮堂舒服,最主要是住着安全放心。”搬进新房的马保银高兴地对笔者说道。南郑县高台镇立峰村通村公路沿线,红瓦白墙风格统一的农舍,坐落在水电设施齐全的立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村民马保银家就是其中一户。

早些年,因家中上有病重老人,下有年幼孩子,家庭重担压得马保银夫妇常年疾病缠身,家徒四壁,外出务工的马保银又突发脑梗,不仅让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每年花费大笔医药费,又让一贫如洗的家更是雪上加霜,只能靠着一亩三分地艰难度日。

“住在旧屋里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哪天房塌了,又没钱修,感谢搬迁好政策给了我老汉一个新家!”热泪盈眶的马保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16年,马保银的四间土房眼看再经不住风雨吹打,摇摇欲坠之际,赶上了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村上把他家列为首期搬迁对象。一周前,马保银一家终于拿着新房钥匙搬进砖混结构的新房,过上了安稳日子。截至目前,该镇争取资金2450万元,续建、新建了集镇、立峰、马塘、石科四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212户436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安全住房。

“这就是我的‘金坨坨\’,扶贫政策帮助我们搞产业,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产业扶贫政策让马保银一家的日子终于“亮堂”了起来,看着一地丰收的西瓜他喜笑颜开。

马保银一家本是不愿搬迁的,担心搬出去了,没有生计。该镇为了让贫困户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因地制宜,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领航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乡村旅游环线开通的大好时机,成立了300亩产业扶贫基地、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带领党员和村能人发展大樱桃、西瓜、鸡等种养殖业,吸纳社员260人,给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补助和信息等,帮助其发展产业,消除了贫困户搬后无生计的顾虑。

“我今年种了4亩西瓜和1亩乌药,又投了7千多尾鱼苗,儿子说过完年就回来帮忙,不出门打工了。”马保银的言语间,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斗志。

新闻推荐

夏令营成为好风景

棒球夏令营的孩子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操练。李佩蓉摄困境儿童夏令营营员参观汉中城市展览馆。赵琼杰摄镇巴传统文化夏令营,每次就餐前都会在义工老师引导下念诵感恩词。孟伟摄本报记...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