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汉中撤地设市二十周年辉煌成就系列报道(民生保障篇)

陕西日报 2016-08-05 17:54 大字

略阳县五龙洞镇田家坝村一户村民,2010年底还住在图左所示的破旧土坯房中。经过市县各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及人居环境整治,2012年中,当再次来到这户村民家时,他家已盖起了单家独户漂亮的住房,周围环境也有了很大提升。

往事悠悠,秦巴天府也曾贫病令人唏嘘;

斗转星移,天汉金瓯哪得富裕历历在目。

1996年3月《陕西日报》的一篇报道《汉中春荒人不慌》,描绘出了20年前汉中民生保障的实况。其时汉中出现春旱,青黄不接时节,秦巴山区个别困难群众出现缺衣少粮窘况;各级政府及时拨出粮食、衣物若干,干部下乡送衣送粮保障群众有饭吃、有衣穿。这种初步的基本保证温饱的民生保障,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后,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汉中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的20年,是惠民政策出台最多、社会救助、救灾减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医疗保障、免费教育、保障性住房、陕南移民搬迁等民生保障体系全面建立的20年,是各类民生资金投入最多、增速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20年。从20年前保证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的人文关怀,到今日医疗、教育、住房、社会救助等各个方面全方位保障,不但民生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各项公共服务项目条件、保障标准也大幅度提升,民生保障使汉中群众体会到了党的关怀,得到了做人的尊严,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充满了作为一名汉中人的自豪和幸福感。

民生保障体系建立、水平不断提升

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相衔接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供养和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救助惠民范围不断扩大。建立了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提高了保障对象准确性。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1998年的70元/人月提高到2015年的435元/人月,提高了7倍;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05年693元/人年提高到2015年2500元/人年,提高了3.6倍;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了市县财政预算,实现资金管理重大突破,供养标准由720元/人年提高到2015年6000元/人年,提高了8倍。2015年,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6万人、农村五保对象2.03万人,实施医疗救助10.6万人次、临时救助1.35万户次,全市支出社会救助资金7.5亿元,是制度建立初期的34倍。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59所,集中供养率由1996年的5.4%提高到2015年的47%。医疗救助实现了市、县、镇三级医院“一站式”服务全覆盖。在基层镇街办建立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落实了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协同事项、办理规则以及保障措施,市县区设立了社会救助热线电话,为困难群众求助提供了绿色通道。

全面建立了孤儿、城镇“三无”基本生活费和高龄老人补贴制度。至2015年末,全市共保障孤儿1139名,集中和分散生活费标准分别达到1000/元人、800/元人;保障“三无”对象1370人,集中和分散生活费标准分别达到800/元人、500/元人;发放7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29.3万名,年支出资金2.2亿元。20年来,累计投入民政项目建设资金10.8亿元,扶持发展民政公共服务项目1680个,进一步夯实了服务群众的基础。

医疗保障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20年来,汉中卫生计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20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策略,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191.52/10万,持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探索出结核病“三新一加强”的综合防治模式在全省推广。地方病达到国家控制区标准。妇幼保健服务持续加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1995年的90.57/10万下降到3.16/10万,婴儿死亡率由40.35‰下降到4.45‰,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目前,汉中市医疗机构1141所、开放床位20000张,较1995年分别提高38%和87%;投入近2.5亿元,对全市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37所。建成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40家、二级中医医院8家。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诊患者1977万人次,出院57.1万人次,完成手术4万余例,一批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手术在汉中市的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相继开展,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003年,汉中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目前,筹资标准由2003年的人均40元提高到570元,参合农民住院、门诊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2.64%、79.62%。2012年8月,全市所有县及县以下政府办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累计让利群众2.67亿元,群众就医负担不断降低。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六免一补”救助帮扶机制。

牢记脱贫使命,取得四个成果

20年来,汉中紧紧围绕国家解决温饱、整体推进、区域攻坚、全面实现小康扶贫工作主线,全市扶贫开发取得实施“温饱工程”80余万人告别饥饿、整村重点推进千余贫困村换新颜、区域协调发展10余片区县强筋壮骨、农业综合开发强基础兴产业助力扶贫四个阶段性成果。

1996年7月,汉中撤地设市之际,也是全市向9个国定、省定贫困县18.8万户、80.7万贫困人口开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时。全市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6.38亿元,投入产业开发资金5.34亿元,实施“温饱工程”364.34万亩,增产粮食2.73亿公斤;猪、药、茶、烟、菌等主导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商品率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来自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市80.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户人均占有粮714公斤,人均纯收入695元,四个国定贫困县和五个省定贫困县以及汉台区、南郑县“插花”贫困人口整体越过了温饱线。

进入新世纪后,汉中扶贫开发由过去解决温饱为主转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把解决865元贫困线下9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及相对贫困问题,完成124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建设任务作为主攻目标。十年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48.5亿元,启动扶贫重点村建设1240个,扶持贫困户18.04万户发展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等增收产业;建设移民新村61个,搬迁贫困人口1.79万户7.62万人,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实现贫困人口脱贫63.3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92万人减少到28.61万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底的695元增加到1476元。

2011年5月,汉中确定省定标准在2500元以下贫困人口32.97万户105.2万人。“十二五”期间,行业部门累计投入片区项目建设资金1516亿元,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扶贫攻坚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共投入各类专项财政扶贫资金16.79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8.14亿元,建立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296个,集聚资金9492万元,全面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建设整村推进项目村245个,新修道路558公里,改扩建道路1034公里,建桥178座,建人蓄饮水工程295处,改造农电线路444公里;扶持贫困户8.11万户。培训贫困人口及贫困村干部61.95万人(次);完成“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2.19万人。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9159人,为贫困地区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全市社会扶贫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3.23亿元,其中:直接投入帮扶资金3.51亿元(含捐物)、引进资金9.72亿元,实施社会扶贫项目3469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183元增加到2015年的8706元。全市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05.2万人减少到50.23万人,54.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建市之后,汉中抢抓农业综合开发机遇,坚持不懈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现了全市11县区国家级、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覆盖。累计投资18.66亿元,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道路措施,工程建设和生物治理结合,改造中低产田125.7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9.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5.8万亩;种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建设全产业链打造,扶持产业项目207个,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粮油核心产区,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全市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移民搬迁户实现“五个彻底”转变

“十二五”期间,汉中市累计完成陕南移民搬迁投资217亿元,搬迁安置群众116302户387437人,建设集中安置点764个,集中安置率达90%。其中,59646户199183人彻底摆脱了地质、洪涝灾害威胁,42892户142897人实现了扶贫搬迁,11219万38977人远离生态脆弱地区,4.3万户特困群众免费迁入新居,70512户232298人从农村进入城镇,为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6.1个百分点。帮助全市广大群众实现了“五个彻底”巨大转变。即:彻底摆脱了自然灾害威胁,打破了以往山区群众长期反复遭受灾害侵袭的恶性循环;彻底改善了居住环境条件,让群众住进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新型社区;彻底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从小农经济向多元化增收、多渠道经营的跨跃式发展;彻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了山区向平川迁移、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安置区靠拢的城镇化梯次推进模式;彻底保护了生态环境资源,大幅度减少了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扰动,为山林水资源保护、山区生态功能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居者有其屋

1999年停止住房福利化分配后,城镇居民住房全面转为商品房市场化供应,供应方式单一,加之房价持续上涨,以至于多数具有刚性住房需求的中低收入家庭难以通过购买商品住房解决住房需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3%的住房保障覆盖面,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共有13.18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列入保障性住房轮候计划。2011-2015年,全市累计开工四类保障性住房103829套,已建成入住保障性住房73907套。同期,全市累计销售商品住房9.8万余套,共同形成了汉中市租赁型保障房、购置型保障房和商品住房共同组成的多层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实现住房实物供应的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各个社会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保证了汉中居民居者有其屋的民生需求。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累计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2755套(其中廉租房13406套、公租房22366套、经适房22687套、限价房24296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9036套,在建保障性住房12038套。基本建成及竣工住房共计91791套,占开工住房总量的88.41%。 (宋志明)

新闻推荐

汉中市南郑县黄官镇藤编专业合作社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发

汉中市南郑县黄官镇藤编专业合作社,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发展藤编产业,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还成立了***培训就业基地,仅南郑县良顺藤编发展公司已开设6个淘宝店铺和线下体验店,带动了112...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