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迁安为民的征途中 ——南郑县持续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综述
红庙镇罗帐岭茶产业园区
图/文 吴昌永 杨永成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弹指一挥间;
五年,南郑民生事业发展已然成效卓著;
五年,移民搬迁的恢宏实践将彪炳史册。
回望“十二五”以来的这五年,深居在秦巴山区中的南郑县广大农民群众,因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实施而彻底告别了地质和洪涝灾害威胁,告别了旧有的恶劣生存条件,告别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近4万名搬迁群众的居住环境实现了质的提升。昔日里被贫穷、落后、闭塞等不利因素长期困扰的广大移民群众迎来了“干群合力抓搬迁、完善服务住得稳、产业扶持谋富裕”的崭新契机。如今,随着一个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移民安置社区的建成,一幢幢整洁靓丽、户型适中、功能完善的新楼房拔地而起,广大移民户渴望体面生活、舒心生活、富裕生活的安居夙愿正从这里幸福启航!
常闻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移民户的安居幸福梦,离不开南郑县委、县政府倾力为民谋福祉的深情关爱,更离不开所有参与和支持移民搬迁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和服务者长年夙夜在公、夜不能寐的坚守和付出,正是有了他们甘为“孺子牛”的拼搏奉献和甘当“铺路石”的执着鏖战,才换来了移民群众搬入生活新天地,迎来发展新机遇的美好光景!
五年来,他们这样走过
2011年以来,南郑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移民搬迁作为加快城镇发展的重要载体,并纳入全县三大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来抓,夯责任,添措施,解难题,主要领导带头包抓,靠前指挥,强力推动移民搬迁工作有序开展。
工作中,该县坚持规划引领,打造亮点。成立规划评审委员会,严审各安置点规划;按照“三靠三严”要求,积极推行“四区联动”模式,合理布局,科学选址建设;完善、调整和抓好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及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目前,打造了李家营、中所新城、汉山何家湾等5个千户以上的大型安置区,辐射带动大河坎店子街、圣水庄房等安置点建设,实现了“少建点、建大点”的目标。
严明的纪律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有力的监管则是实现工作目标的前提。为此,该县抓住关键,强势推进。一是严格落实政策。把握五大搬迁类型,界定特困群众标准,严格执行搬迁政策,真正实现了阳光搬迁。同时,在全市率先探索移民搬迁与保障房、商品房衔接的试点经验,实现“三房”结合安置920户。二是实施精准搬迁。严格对象确定,建立搬迁对象信息库和搬迁台账,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做到先定对象后建房,并优先搬迁“两灾”户和特困户。已搬迁地灾、洪灾移民9715户,安置比例达73%。三是严格工程监管。所有工程按照“五制”要求实行项目化管理,设立了移民搬迁工程县级招投标代理机构库,随机抽取、限价评审,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四是强化资金监管。在补助标准上,严格执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在资金运行中,实行专户共管,领导会签后再拨付,确保资金流向安全,并加大移民搬迁资金专项审计力度。同时,持续推行移民搬迁任务承诺制、“一票否决”制和“两办”督查问责制,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没完成任务的镇和部门在年终考核中实行“零容忍”,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还将移民搬迁纳入督查督办的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通报,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五年里,他们足迹生辉
近年来,南郑县抢抓陕南移民搬迁的政策机遇,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福祉、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布局、合理选址建设、创新示范推动,从艰难起步到精细化管理,移民搬迁整体工作迈向了规范有序的良性运行轨道。
“十二五”时期,该县共投入资金23.36亿元,搬迁移民13275户39849人,建设集中安置点92个,集中搬迁移民11305户33409人,分散安置1970户6440人。搬迁地灾移民138户477人,洪灾移民9577户29370人,扶贫移民1705户4293人,生态移民1855户5709人,“两困户”923户2492人;完成土地腾退1830亩,通过各种技能学习培训搬迁户10825户,使9743户移民实现了就业,户均年增收1万元。几年中,南郑县连续被省、市政府授予“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先进县”称号,并入选全省11个创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综合示范县”之列。通过移民搬迁,广大群众实现了迁安避险的目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有效加快,为全县城镇化率提升贡献了近8个百分点。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随着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持续推进,南郑县已取得的显著的工作成效,但也产生了集中安置对象确定难、建新拆旧腾退难、选址建点难和移民后续管理难等问题。为此,今后五年南郑县将进一步明确思路,坚定信心,以规划为引领、以避险为目的,加快建点安置,优化服务管理,扶持产业,扩大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到2016年底力争全面完成636户“两灾户”搬迁目标,2018年底完成全县5864户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十三五”末顺利完成28023户80829人的十年搬迁总任务,基本消灭9965户农村土坯房。
五年中,他们步履铿锵
移民搬迁工程的深入实施,凝结着南郑县全体移民搬迁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同样也留下了一个个光辉的足迹——
各项保障措施到位。在用地供应上,通过调增指标、节约集约、盘活闲地等方式,优先保障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在资金筹措上,除省、市补助外,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增加配建商品房收益、小额贷款优惠政策等途径落实配套资金。在产业发展上,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引导移民群众进城入园就业创业,通过多种经营增收致富。在安置区服务管理上,实行社区化管理,在16个10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成立社区(业主)委员会,并达到“五有”标准。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生活,让移民搬迁户享受多重便利,感受到新型社区的幸福感。
规划引领作用凸显。该县借鉴天津、成都等地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大力推行“四区联动”模式,将移民搬迁规划与城镇、产业和园区等各项规划相结合,使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增强了安置区的承载力和聚集力,促进了移民搬迁从相对集中向高度集中、统规自建向统规统建的转变。目前,全县规划靠城、靠镇、靠园区集中安置点达138个。
实现三个有效转变。一是实现统规自建向统规统建的转变。自2013年起,该县及时改变以往点多点小的局面,所有安置点以统规统建为主,增加大型集中上楼安置点,同时严控统规自建和分散安置。二是实现由相对集中向高度集中的转变。全县集中安置率不断提升,助推了全县城镇化建设进程。三是实现建设责任主体的转变,夯实了各级政府的移民搬迁建设主体责任。
统筹城乡步伐加快。该县紧扣“做大县城、做强集镇”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围绕中心城区和重点镇合理布点,积极构建“中心城区-特色集镇-社区新村”的发展格局。彰显特色、错位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主题突出,风格鲜明的集中安置区。同时,坚持楼房化集中安置、跨区域安置,有序引导搬迁群众向中心城区和集镇聚集,促进了城镇扩容和农民进城,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五年间,全县近3万搬迁群众进城入镇,城镇安置率达80%以上。
凝心聚力抓搬迁,乘势而上促发展。采访中,南郑县移民办主任陈江涛坦言:“今后五年,我县还需搬迁14748户40980人,建设集中安置点48个。因而,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规范推进,创新搬迁模式、社区管理和发展方式,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公开、公正接受监督;同时,进一步强化措施,夯实责任,把移民搬迁工作作为践行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手段,作为将南郑建设成经济强县、旅游名县、最佳人居县的重要途径。本着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把这件惠及民生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新闻推荐
南郑县委书记李宏杰、县人大主任王利雅、县长曹俊强、县政协主席张长林检查指导旅游项目建设工作。马瑞摄灵山秀水美丽南湖张勇摄新建成的南郑大汉山文化广场余建强摄天然国画长卷—红寺湖罗红摄...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