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甲鱼直供钓鱼台,汉中大鲵享誉全国,汉中泥鳅出口韩国。近年,汉中市创新推进现代生态渔业的转型升级,探索陕南生态渔业“立体化”兴农之路,以及汉中大鲵“品牌化”突
洋县福洋源养殖公司总经理魏晓军的“稻田泥鳅”。何路摄
本报记者 梁潇
2015年9月,本报记者走访了汉中市11个渔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涉及全市9个区县。正是这些企业或合作社“创新、创业、创造”的开拓实践,带来了汉中渔业的生机勃勃,走在了陕西省现代渔业创新发展的前列。
创新“稻渔共生”:立体种养走进渔业“国际市场”
——目前,汉中市“稻渔共生”综合种养面积已达1000多亩,是陕南最大的稻田养殖地区,成功探索了泥鳅、甲鱼、小龙虾等稻田养殖模式。已被普遍认为是陕南循环农业有价值的创新方向之一。
9月23日,洋县福洋源养殖公司。泥鳅出口韩国,正是这家企业光辉的创业历程。公司总经理魏晓军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腼腆的微笑、沾满泥巴的裤脚,他就这样把泥鳅送出了国门。
出口泥鳅的秘密,就在一片金色的稻田中。2012年,公司以“稻渔共生”方式养殖的6吨泥鳅,正式经连云港出口韩国,收入18万元。自2012年至今,在稻田中养殖的泥鳅连续经过国家检验检疫局出口检疫部门安全抽检,未发现药物残留。2014年公司泥鳅出口韩国已近20吨,全部48项质检指标均达到了国际标准。
2015年7月,国家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其中提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现代渔业,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稻渔共生、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
从2010年拿0.1亩地开始创业,到今天70亩的泥鳅养殖规模,公司年产值达400多万元。魏晓军说:“2012年池塘养的泥鳅每斤只有33元,稻田泥鳅的出口价是每斤70元,这对我们养殖户来说是‘天价\’了。”汉中本地泥鳅在国外很受欢迎,又采用了新的稻田养殖方式,比传统方式更生态、更健康,达到了国际国内市场的更高要求,这是“稻渔共生”成功推广的关键。
根据汉中《渔业倍增计划纲要》:汉中稻田生态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主要选取分布在大中型水库灌区、水源有保障的丘陵平川地区稻田。开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养殖品种以甲鱼、草鱼、泥鳅、黄鳝、小龙虾等为主,到2019年建设稻田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2万亩,年产水产品2000吨,产值达到5000万元。
于是,另一个进入“高端平台”的是汉江流域中华甲鱼。今年,南郑县汉山镇潘营生态甲鱼养殖场,已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提供优质甲鱼。上半年已出售甲鱼1000多斤,预计全年产量达到2000多斤。
30多亩水稻田、20多亩观赏荷塘,是这些中华甲鱼的“栖息地”。相比其他普通甲鱼,中华甲鱼的裙边厚、富含胶原蛋白,所以品质更上乘、烹饪口感更好。35岁的养殖场主武怀德自信地说:“在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你给甲鱼一个野外的环境,让它自己生长。甲鱼的品质就是全国最好的了。”
武怀德还算了一笔稻田“增收账”:“稻渔共生”的效果和收益都是双份的。现在稻田上面产的是“有机大米”,下面游的是“有机甲鱼”。以每亩产有机大米400斤计算,每亩种植收入是800到1000元,基本包住了种养殖成本。以每亩三年产出甲鱼400斤左右计算,市场价格在每斤100多元到200多元不等,每亩种养殖综合纯利润达8万元。
长远来看,汉中全市有120万亩优质农田,其中“宜渔稻田”面积达20万亩,稻田综合养殖方式潜力巨大。目前,汉中市“稻渔共生”综合种养面积已达1000多亩,是陕南最大的稻田养殖地区,成功探索了泥鳅、甲鱼、小龙虾等稻田养殖模式。已被普遍认为是陕南循环农业有价值的创新方向之一,是陕南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升级战略。
创新“塘库养殖”:立体升级为生态渔业“破题”
——传统塘库养殖,是汉中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主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近年,一些长期困扰渔业发展的客观问题集中呈现出来。汉中市以“立体升级”组合拳为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破题。
9月,城固县桔园镇张湾村新桥水库。天泰甲鱼生态养殖场负责人叶子华,拉开了饵料冷库的大门,他指着库里20吨的草鱼说:“过去我只养这些常规鱼类,现在我拿自己的常规鱼做冰鲜饵料,主要产品是深水甲鱼。产品升级了,收益也完全不同。”
57岁的叶子华“跟鱼打了一辈子交道”。以他的经验来说,“养殖是服务于市场的,在品种选择、养殖技术、设备配套等等方面,都要跟得上市场的变化,跟不上就会面临失败”。他计算:相较甲鱼每斤约50元的利润,养草鱼每斤利润只有0.5元,白鲢鱼每斤利润约1元,花鲢鱼每斤利润约2元。
新桥水库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灌溉工程。传统塘库养殖,是汉中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主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近年,随着一些常规鱼类市场趋向饱和,塘库养殖收益严重下滑,一些长期困扰渔业发展的客观问题集中呈现出来。
一位基层渔业工作人员坦言:长期以来,陕南渔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过短,且养殖品种以常规品种为主,名优品种比重较小。渔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开拓能力缺乏、品牌意识比较淡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2013年,汉中市将水产良种工程、水库生态养殖基地、池塘无公害养殖基地等纳入渔业倍增发展规划。通过水产良种、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水产品加工流通与信息建设,渔业经济组织培育、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等工程,以“立体升级”组合拳为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破题。
在城固县的通威公司365科学技术养殖示范基地,其技术负责人王灿介绍了现代生态渔业的高密度池塘养殖技术。这是公司在西北地区的首家示范场,它的池塘低排污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池塘养殖科学技术的提升,使传统塘库养殖的高产高效成为可能。今年,仅23亩的示范塘预计亩产可达到6000斤。
王灿表示:“汉中最大的优点是水源条件适合养鱼,南方的水远远不如我们,但塘库养殖科技水平、产业化水平比我们强。南方的池塘租金是每亩6千到8千元,养殖收入是租金的20倍。我们的池塘租金每亩不超过400元,养殖收入却赶不上南方。不过,汉中只要发挥自身优势,以生态养殖达到南方的产业水平,只是培育几年的事情了。”
创新“冷水养殖”:立体经营做山区渔业“航母”
——“我一直有着打造‘鲟鱼航母\’的梦想”。陕南渔业的科学发展思路,应是选择市场认可度高、符合区域养殖特色的品种,做“立体化”深度经营战略。
9月,佛坪县景齐鲟鱼公司龙草坪渔业园区,是汉中市现代农业十大园区之一。60岁的公司负责人余立光,从事鲟鱼产业二十多年,养殖基地曾经在湖北、河南。2009年,当余立光第一次来佛坪考察时,山区清澈的河流让他“眼前一亮”。
“这里太适合养冷水鱼了,我想把原来没有的繁育量做起来,在西北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山区能繁育能养殖,又能做大休闲渔业。我一直有着打造‘鲟鱼航母\’的梦想,苦于找不到满意的地方啊。”余立光兴奋地说。
事实上,这与汉中渔业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所谓冷水鱼养殖基地,是以天然河流作为水源,在水源丰富、地势开阔平缓、离自然风景区和主要交通道路近邻的丘陵山区,以冷水、半冷水鱼类为主要养殖品种,开展冷流水养殖,符合山区养殖特色。
在汉中渔业倍增工程中,冷流水鱼类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汉中现代渔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一项。计划到2019年,建设冷流水鱼类养殖示范基地15处,总养殖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取得绿色水产品认证2个、无公害水产品认证5个,年产绿色、无公害水产品2500吨,产值达到2亿元。
龙草坪渔业园区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条冷水鱼养殖产业从诞生之时,就是以立体开发的眼光布局的,它从养殖环节就是“航母级”的。现在,这里是西北最大的鲟鱼繁育场,倡导“繁养一体”格局,每年为山东、湖北等地提供鲟鱼“水花”苗400多万尾。
为了打破传统单一的种苗提供方式,公司以人工控温等养殖技术,在西北地区首家实现鲟鱼一年多次的人工繁殖,突破了鲟鱼种苗反季节提供的瓶颈。由此奠定了汉中鲟鱼在西北种苗源头上的领先地位,并保证了西北各地商品鲟鱼在不同季节的均匀上市。
按照相关规划,龙草坪还是以山区冷水鱼为特色的多功能产业园区。到2015年年底将建成112座养殖池、19座垂钓池和128米休闲长廊;到2016年年底园区全部完成建设,还将包括3000平方米仿古餐饮娱乐设施、4600平方米仿古园林,实现渔业综合产值2232万元。
余立光认为:陕南渔业的科学发展思路,应是选择市场认可度高、符合区域养殖特色的品种,做“立体化”深度经营战略,打造从繁育技术、养殖规模到销售市场、休闲渔业的“产业航母”。它可以在一个大约十年的时间阶段里,达到某一产品种类的最高技术、最低成本以及最优影响力。
在龙草坪园区的“航母”效应带动下,佛坪鲟鱼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呈现飞速发展。当地有一定规模的鲟鱼养殖户已达13户,其中两家企业已成为市级园区。鲟鱼产业成为汉中冷水渔业发展的开放窗口,和带动佛坪山区渔业发展的特色引擎。
目前,汉中市鲟鱼、虹鳟、金鳟、齐口裂腹鱼等冷水鱼养殖面积达15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汉中休闲渔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建成休闲渔业300余处。余立光说:“这个立体模式很适合在秦岭山区推广。我们真正把渔业的立体经营做好了,对陕南渔业的影响将是无限大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叶林斌)1月5日至7日,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杜航伟到安康和汉中市调研公安工作。5日晚,在安康高新区新迁入的市公安局大楼,杜航伟查看办案中心、指挥中心等单位并听取工作汇报。他指出,新建成...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