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汉儿女系列报道①南郑老人与石结缘 精美石头也会唱歌

华商报 2015-05-07 18:27 大字

谷扬明演奏石头二胡

开栏语

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中,从结绳记事,刀耕火种以来,汉中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劳动、积累、创造,谱写了汉中的历史,创造了悠远的汉中文化,不仅有许多历史名人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经历过这里,更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汉中人为这里奉献、建设、梳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天汉儿女。

即日起,《华商报·今日汉中》将陆续推出“天汉儿女”系列报道,我们将展示汉中的优秀儿女和杰出人物。他们或是在工作事业、艺术学术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是在人生道德上展现了非凡人格,或是对人生、社会有独特理解和追求。通过对他们的生存状态、人生信念及人物特点的集中展示,再现他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并借此将人生经验性的东西传达给读者。欢迎读者推荐或自荐。

1999年5月1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昆明举行,在中国馆零号大厅的首席位置,一架质地乌黑的钢琴演奏出的美妙音乐,引起了世界各国来宾的注意。当听闻这是中国民间手工艺者用石头制成的,无数双眼睛目光齐聚过来——褐色的、碧蓝的、黝黑的,现场一片鸦雀无声,无数的耳朵都在侧耳倾听那如山泉水敲击溪石的乐音,片刻,各种语言发出同声惊叹!

以石为媒 收藏民间艺术珍品

5月 2日,在南郑县南湖景区内大石园的谷林博物馆内,当年制作石头钢琴谷杨明老人正在打理石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弟弟开始接触石头艺术,1995年,我和我弟弟开始将石头艺术和音乐艺术慢慢地融合,开始一起做石头乐器时,没想会引起这么大反响,更没想到后来还参加了世博会为国争光。”79岁的谷扬明老人感慨,“从那以后,生活基本上就和石头分不开了。”

谷扬明老人及其家人不但会制作石头乐器,且毕生喜好收集奇石、根艺、花卉,喜欢书画、音乐艺术、及竹编、藤编和木工等民间工艺品。在他的大石园中,单是旧时建筑用到的门柱石墩,老人就收藏了五百余件,时代从唐宋到明清皆有,且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大石园中有一件重达数吨,长6米,高3米,宽2米多,形状颇为雄奇的香樟木根雕,它本是一棵树龄大约千年的香樟木根。“应该是塌方或者洪水终结了它的生命,枯死的树根又从悬崖跌落山谷。”谷扬明在爬山过程中发现了这个大宝贝。

为了带着它从大山里走出时,谷扬明共请了38位壮年男子,开辟便道,用滚木铺轨,然后人拉棍撬,耗时四天四夜,在荒山野岭中穿行了两公里,始到路边,再雇用20吨的吊车起重,装上加长卡车运回工作室。谷扬明和家人经过六个多月的雕刻琢磨,才成为一个颇具魅力的大型根雕珍品,名为《雄风》。

建馆立社 记录民间文化变迁

2001年,谷扬明集全家之力筹建了“谷林美术馆”,2004年应南湖风景区邀请,于南湖卧虎岭建立大石园。大石园的设计中融入了中式园林、陕南民居及现代庭院艺术,依托南湖的自然之钟秀,以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现了汉中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2013年到2014年,园内修建了300多平方的陕南民居特色四合院,专门列展过去的汉中农耕生活用具,并新整修出面积1000多平方的三层主体建筑为书画艺术展馆。

“我从小在汉中土生土长,竟然不知道汉中原来的民居特色是四合院,还有一些没见过的农具。”5月2日,32岁的汉中小伙王成刚在大石园内,看到“原生态”陕南民居农具,兴奋而新奇。目前园内由曲水石林、文石院、品石院、夔池天井院、艺术展览厅、紫竹院、古建筑遗物展、农耕文化馆构成。馆内收藏有东汉以来鲜为罕见的石雕、石刻艺术品;有历代名家书画作品及碑刻、拓片等各类陈列展品3500余件,

“我今年已经快80岁了,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摆弄和收藏这些记录着汉中民间文化变迁的东西,它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书,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玩意上,你就能看出来汉中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也能通过它们,抚摸到当年那些岁月。”谷扬明老师摩挲着那它的石头二胡,“它们就是历史,就是文化,也是艺术,劳动生活的艺术。”

今年元月,谷扬明老人被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民间文化人”。同时,在南郑县文旅局的支持下,大石园申报为“南郑县谷林博物馆”,这也成为当地首个民间文化博物馆。

实习记者 边志伟 文/图 

新闻推荐

游客四面八方涌来,园方封园闭门挡不住50亩薰衣草遭踩踏 园主忍痛割花

昨日,南郑县高台镇一家生态园内,工人正在割薰衣草的花华商报记者王警摄华商报讯(记者王亮杨栋迎)从5月上旬开始,南郑县高台镇一家生态园内的50亩薰衣草美艳绽放,引得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因一些...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