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开”大家谈

汉中日报 2021-09-02 10:43 大字

编者按: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其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汉中作为汉王朝建立者刘邦的龙兴之地,以汉元素为代表的历史遗迹众多,如何让汉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这对汉中是个考验。怎样以文化铸魂聚心、用文化引领发展,这需要社会各界建言献策。思维的碰撞既能收获金点子,更能凝聚共识。今年7月下旬,市委发出直击灵魂的“汉中十问”后,全市展开了热烈讨论。对标“文化之问”,怎么看、怎么干成为摆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眼前的大事要事。日前,汉中市对标“文化之问”进行座谈、研讨,征集意见,取得丰硕成果,现摘要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让汉文化根植群众融入生活

市文联主席 张芳积极开展主题征文,挖掘汉文化内涵。市文联在《衮雪》杂志开设汉文化与两汉三国文化专栏,在“汉中文联”微信公众号发布“汉文化”主题征文,引导全市文艺工作者围绕主题创作,推动社会各界关注研究汉文化及两汉三国文化。

深入推进全国知名作家创作基地建设,创作汉文化精品力作。市政府确定勉县诸葛古镇、宁强青木川、留坝民宿等作为第一批全国知名作家创作基地,邀请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著名作家肖云儒等来汉采风,加强对汉中本土作家的宣传推介,努力创作汉文化主题精品力作。

举办石门十三品主题活动,彰显汉文化资源优势。计划11月举办2021“中国书法·年展”石门十三品书法艺术研讨会暨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隶书名家作品邀请展,邀请全国权威专家学者来汉交流研讨,提升汉中石门十三品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加强内外交流,推进汉文化的普及推广。将对外加强与徐州、洛阳等汉文化发展优势地区及成都、陇南等周边城市在书法、美术、摄影等方面的文化艺术交流,形成引领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区域人文交流高地。同时,加强汉文化普及推广,带动汉服、汉字、汉文化传承创新,让汉文化植根群众,融入生活。

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

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 陈炜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汉中汉文化遗存较多,两汉三国文化资源富集,但面临许多挑战:一是对汉文化的挖掘梳理研究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在国际、国内推出的有影响、有分量的重大研究成果少,对外交流不够广泛;二是对汉文化的传承利用不够,对汉文化遗存保护不到位,利用有限,在城市建设中能够体现汉风汉韵的建筑少之又少;三是在旅游开发中,没有将汉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旅游开发之中,旅游促进文化产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一定要突出汉文化的中心地位,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自信,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已经印发的《汉中汉文化传承发展实施方案》,通过“七大工程”的实施,传承弘扬汉文化,逐步壮大汉中市文化产业。深化文旅融合,把西汉三遗址历史街区、兴汉新区汉文化产业园、勉县三国文化城、城固张骞文化园等文旅项目建设好,用无形的文化开发出有形的产品,以可见的产品来承载无形的文化。要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中,更加注重汉文化的表达与展现,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展示、对城市风貌格局的保护改善,塑造出鲜明的城市特色和独特的城市品质。

坚持活动引领 全面展示汉文化

汉中市博物馆馆长 卢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完善汉文化传承基地。全力推进新建市博物馆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单位加快推进建设选址工作。配合西汉三遗址汉文化园区建设,按照规划布局,推进古汉台馆区南门改扩建、饮马池文物保护展示和水体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以西汉三遗址为依托的组团群落式博物馆展陈体系和内容。提升现有展览效果。按照省文物局立项批复,编制完成“刘邦在汉中”陈列方案报省文物局评审,待方案批复、资金到位后实施。挖掘馆藏文物内涵,实施汉文化数字展示工程。

丰富体验参与活动,全方位感知汉文化。市博物馆作为陕西省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将继续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创新开展国内外游客感知汉文化研讨、推广等系列活动,做大做强中国栈道之乡、石门十三品品牌,承办好“石门十三品书法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其系列活动,以文化搭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优秀人才来汉旅游兴业、投资发展。持续完善“穿汉服、行汉礼、诵经典”“做汉人、写汉字”及汉陶制作、拓印体验等活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加强讲解服务学习培训,提升讲解服务水平,培育“网红”讲解员,推动智能化导游服务,依托我馆资源优势,诠释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利用好、展示好、宣讲好汉中汉文化,彰显汉中文化自信。

汉文化建设要有史有实

汉中市知名作家 王蓬汉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要把深蕴文化内涵的故事挖掘、搜集、整理出来,归纳概括到研究的对象、理论的高度。

多年来研究汉文化一直是汉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总觉得有点空泛,联系实际不多,缺少创新和对两汉400年间,在汉中这片土地的行政区划、官吏制度、人口变迁、农牧工商、生产生活、市井风貌、宗教信仰,乃至民居、饮食、服饰、风俗作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从这方面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得出的印象和结论才是结合汉中历史史实的汉文化。

有鉴于此,建议把汉文化的研究细划,分若干选题,由相关部门联合,做综合考虑、长远规划。文化研究不同于经济建设,不可能“短、平、快”,更不可能三五年见效。

文化研究要结合实际。汉中是因汉水得名。在西汉初年,萧何、曹参便在汉水上游最大支流褒水上修筑山河堰,开汉中引水灌溉风气之先。每逢动荡,汉中成为各方势力争夺之地。风俗民情产生深刻影响,总结出来就是汉文化的具体且实在的表现。汉中这方面的事例还可举例很多。比如,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蔡伦造纸、汉明帝下诏凿通石门等都是两汉时期发生在汉中的事情,包括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推行“五斗米教”也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结合这些,可以把汉文化的研究做得具体实在而不流于空泛。

发展汉文化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市作家协会主席 李汉荣汉中山清水秀,物产丰饶,风俗兼南北,语言杂秦蜀,本土文化里吸收融合了各地文化的优良元素,除了农耕文化、田园文化、山水文化,这里也有着军事文化、谋略文化的遗存,所以汉中历史文化的特点是灵秀里藏着浑厚,朴素里带着深刻,温润里含着坚韧。

人类文明的创造方式之一,就是保存记忆,而最值得保存的,是人的心灵和情感,只有文化艺术才能保存人类的心灵和情感。前人留下古城、古街、古楼、民歌、戏剧、采莲船、花轿、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不朽的文化艺术。

做靓汉风古韵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对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利用。

就当下来说,汉中应该刻不容缓、千方百计地做好对所剩不多的老街道、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在一些县城、集镇、村落重修一些戏楼。形制上可以仿古,内部功能和结构则新潮时尚。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保留一处安静的角落,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斯文、精致和修养。把民间花轿娶亲的逆潮流进行复古创新,在一些景点,尝试推出表演性的花轿娶亲,以丰富景点的人文内涵和民俗元素,也让人们了解我们先人美好的民俗风情。推出情景短剧,再现过去人们祈雨的场景,可选择适宜的时节,在适宜的景区,可用快闪方式出演。

为汉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李宜蓬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努力通过三个融合,发掘三个优势,打造三个基地,积极推进汉中文化研究和传承事业发展。

实现三个融合:一是实现学校内部学科专业融合。在校内实现部分学院合并重组,在搜集整理汉文化文物、典籍遗存,发掘汉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汉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二是实现学校与地方政府融合。陕西理工大学与汉中市政府决定共建汉中汉文化研究院,集合汉中及省内外的智力资源,开展汉文化研究。三是实现产学研融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师资和科研优势、人力优势,为汉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重点打造三个基地:一是文化研究基地。依托汉中汉文化研究院,广泛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加强对两汉三国历史文献典籍的搜集整理及两汉三国文化遗产遗址的研究阐释,为汉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供理论背景和智力支持。二是文化传播基地。利用汉水文化和陕南文化遗产全媒体传播两个省级重点科普基地,积极开展地方文化普及工作。三是文创产品研发、文旅产业策划基地。调动校内外人力资源,加强对汉中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研究,特别是汉中汉文化历史资源在旅游业态中的应用和发展,为汉文化旅游景区开发、文化旅游线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提供理论支持。

以“三大战略”“五大举措”建设文化名市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 梁中效“绿色循环·汉风古韵”这一形象的独特性、唯一性是将地脉与文脉、山水与人文相结合,全方位、立体性地展示汉中的文化形象。在“十四五”期间,汉中要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和文化名市,提出以下建议:

实施三大战略,建设绿色循环高地。建设世界秦巴汉水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先行区,将汉中盆地为中心的秦巴汉水自然与人文资源打包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建设中国江河之间的汉源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建设“汉风古韵·张骞故里”文化旅游目的地。

实施五大举措,点亮川陕之间的文化灯塔。一是建成天汉大道汉文化旅游廊道与一江两岸汉水文化旅游廊道,建构起“汉风古韵”中华汉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城市风貌。二是建设环绕中心城区的旅游城镇体系。三是市校互动,实施汉文化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实施汉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工程等。四是打造“一心两圈五天”文化旅游品牌。一心:即中心城区。保护建设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圈:即汉家乐休闲文化旅游圈。环秦巴生态保护、生态体验与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圈。五天:即建设天汉、天府、天梯、天宝、天坑五大文化旅游品牌。五是做好顶层设计,编制《汉中市“十四五”汉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将各种资源在汉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大战略下融合在一起。

找准汉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陕西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市档案局原局长 孙启祥理清概念。汉中强调的“汉文化”,应该指“汉代文化”。汉中汉文化的实质,是以汉初汉王刘邦君臣遗迹、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的遗迹及影响、东汉中期李固一门四代的遗迹及事迹、蜀汉刘备君臣遗迹及事迹为主体而体现和蕴含的汉代文化元素,亦即长期以来坚持和宣传的两汉三国文化。

摸清“家底”。汉中的汉代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文化含量,且社会价值较大的当推“汉中13大汉代文化遗址”。汉中的汉代遗址,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名木古树、摩崖石刻等一应具有;在11个区县程度不同地都有分布;从西汉、东汉到蜀汉没有间断,具有门类较全、分布较广和具有连续性的优势。

突出重点。应做好汉代遗址的保护,包括古迹的本体维护、修葺及遗址周边地貌、原野、水体等环境不受损毁等内容。着力保护李固墓,明确四界,维修墓冢,在原址修建李固纪念馆;清理褒谷口石门栈道遗址区域内的现代建设内容,迁走与褒斜道历史和汉中历史文化无关的设施建筑;治理“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处”碑周边环境,适当迁移建筑和农户,扩建刘备称王场所,恢复一些历史建筑和场景。

应编辑出版一些针对汉文化的书籍,以供当地人、外地人系统了解、把握汉中汉代文化。相关职能部门和政协等,都可以组织、举办一些汉代文化的研讨活动,以扩大社会影响。

创作出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

市评论家协会主席 李锐当全市的文化发展战略确定为“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时,目标审美消费者也就成为了全国有来汉中养老康居意愿的人群,审美消费内容亦应当是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

要创作出能在全国发生影响的精品。目前,汉中市的李汉荣、王蓬两位大家的作品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为汉中文学艺术界打造精品树立了两面旗帜。他们所开拓的路径,需要有更多的接续者苦练内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需要政府部门和各界的支持。

作为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汉调桄桄,其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一个活化石。洋县杖头木偶的“李彦贵卖水”、南郑桄桄剧团王乙妃的圈椅表演等经典片段都是巨大看点,需要与旅游宣传结合,转化为短视频传播。同时,要在剧团表演中找到折子戏的新路径。

擦亮“汉人老家”金字招牌

兴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袁炜汉风古韵是汉中城市的精神标识,要传承历史文脉、激扬城市神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铸守城市的根与魂。塑造城市精神内核,坚持以文化人、文旅融合,打响“汉人老家”金字招牌。

兴汉新区在开发汉文化的过程中,一是注重“多规合一”、融合发展,整个兴汉新区均按照“城市即旅游、街道即景区、社区即景点、市民即风景”的全域旅游理念进行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服务的综合布局。二是以国际视野进行规划设计,按照创意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度假区、新型城市社区、丝绸之路产业承接区“四区合一”的产城融合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四个在汉中”的兴汉样板。三是在核心景区规划建设了由汉乐府、汉博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组成的汉文化博览园,汉文化大会堂、张骞风情街、汉人老家街、汉文化商业大街以及汉文化主题酒店;策划制作了《汉颂》大剧和水上演艺《天汉传奇》。

下一步,兴汉新区将坚定不移地以保护、传承、开发汉文化为核心,加快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穿汉服、品汉乐、行汉礼等沉浸式、互动式文旅项目。同时,打造兼具历史文化与现代潮流的汉文化核心体验区,大力发展“两汉三国”创意文化,释放汉文化品牌价值。

让三国文化焕发持久活力

勉县定军山三国管委办主任 郭鹏飞勉县是三国文化的富集区,三国历史的大舞台,三国英雄的风云地。这里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历尽沧桑的古迹实景,诸葛亮、刘备等三国主要人物的精神价值成风化人,值得弘扬。

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我们将完成两本书:一是《汉上三国史蕴》,梳理县域三国文化源绪,辑集《三国志》《三国演义》《华阳国志》《资治通鉴》《水经注》《忠武侯祠墓志》《诸葛亮集笺论》等所涉三国历史中有关汉中区域或相近区域、有关公元190年至263年汉中(尤其是沔县)的文献资料,按人物、事件、文化符号、地理风貌、民间流传等,研编成册,撰作《汉上三国史蕴》,作为众人研究学习的工具书,使之成为汉中版的“三国志”。二是《沔阳三国之光》,在以上基础之上,创作沔县版的“三国演义”——《沔阳三国之光》,以资今人赏读,成为勉县三国故事的依据和相关文创(动漫、微电影、剧本、小品、讲解词、评书)的总脚本。同时,积极举办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交流峰会,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木牛流马制作征集大赛、三国文化的诗词歌赋征文活动,成立三国历史文化研究院(诸葛书院)等,加大对三国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让灿烂悠久的三国文化在汉中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持久活力。

为汉文化建设强根铸魂

汉江书院院长 王政军传播汉中文化、服务汉中发展是落实汉中市“十四五”规划中“学研在汉中”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我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思考:

在理论方面,传承汉中历史文化,让汉文化成为汉中市“四个在汉中”的根和魂。要建立研究汉中文化的联合体,集聚国内外的专家,明确任务,分工合作,为“学研在汉中”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解决好汉中历史文化的区域布局。根据区位特点,打造秦巴古栈道文旅产业、汉中盆地农耕游产业、一江两岸汉江游业态。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入驻汉中,即形成四支团队:研究汉中的专家学者团队,传播汉中文化的中青年专家团队,开展文创活动的年轻一代文化人,以及体验汉中文化的研学团队,为汉中文化复兴形成人才集群。有针对性编写“学研在汉中”课程教材。组织专家学者结合汉中历史文化特点,为中小学生和外地来汉中的游客提供“学研在汉中”课程教材的资料信息。

在实践方面,陕西汉江书院将以打造“学研在汉中”的智库平台、汉中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平台、汉中教科文产城人融合体研究为目标,打造汉中文化专业图书馆。为政府、社会组织提供智库服务,为学生、学者、研学者、游客提供学习体验汉中文化服务平台,为汉中文化产品开发提供创新服务。

突出本土特色打造汉文化品牌

汉文投副总经理 晏小红强化兴汉新区汉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力。兴汉新区定位汉文化主题新城,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兴汉新区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扶持,尽早将兴汉新区建成汉中全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通过打造核心汉文化地标,提升汉中汉文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地位,带动汉中整体成为一座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世界汉文化中心。

强化“文化生活化”理念的衍生力。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以“文化生活化”为核心理念,以汉中地域资源和属地特色生活为创作源泉,避免同质化模仿,集中力量做出一批专属于汉中的汉文化特色文化产品。同时,把汉文化体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为新时代汉文化时尚生活,面向全民大力倡导汉文化元素的新风尚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全国独有的生活方式。

强化汉文化主题活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碎片化传播是近些年信息传递的最显著特征,一个文化产品确实存在莫名其妙形成爆款的可能性,但通过集中的整合、谋划、执行,一定会大大提高偶然当中的必然性。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各方力量,谋划打造几个像油菜花节一样的汉文化系列活动,势必会有效地促进汉中汉文化产业长足发展。

汉中文化产品要充分体现汉元素

天汉长街运营中心总经理 牛庆友围绕汉中“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发展定位和汉中的“文化之问”,以及汉中汉文化产业的创意发展,建议厘清汉文化与汉中的关系,汉王朝的国号来自于刘邦的汉王称号;刘邦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汉中是他的封地,也是他筑台拜将、一统天下的基地;汉代标志性人物、故事、遗存很多在汉中,例如刘邦、韩信、张良、张骞、蔡伦、诸葛亮、石门十三品等。因此,汉中文化是以龙岗文明为远古起点、汉水文明为自然基底、汉之来源为历史骄傲、两汉三国为璀璨之光、秦巴文化为风俗主体的文化综合体。

汉文化产业如何做?要将汉文化产品汉中元素化,将传统汉服融入汉中元素进行创意开发,例如设计带有朱鹮元素的汉服饰品等。把相关汉中优势产品植入汉文化,例如茶叶、汉江源头水、汉家仙毫茶。汉文化IP化,设计代表汉中汉文化的特色IP,以此IP发展多元文创产品,融入群众生活生产,融入游客旅居旅游中。汉文化数字文创产业,以数字网络为载体,发展影视、动漫、短视频、音乐、线上讲堂等汉文化数字文创产业。

倡议每个汉中人,都能大致讲清楚汉文化与汉中、汉中文化。建议组织创作发行一个《汉风古韵说汉中》、汉文化与汉中、汉中文化漫画普及绘本,制作一个抖音短视频专辑。

加强校企地合作,提升文化研创水平

北京八度阳光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高玉茹今年以来,我公司紧紧围绕“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将山坡上文创集群重点定位,陆续开展了“唐果子非遗美食”主题沙龙活动、汉服展演活动、高校学生文创产品展览等具有文化特色的系列活动。

对标“汉中十问”,我们将把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塑的重要内容,确定管理目标和思路,并不断查找差距、弥补不足,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公司成立了县级创业孵化基地、留坝县政务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留坝县巾帼创业者协会也设立于我们山坡上。后期将吸引更多优质资源,与政府做好对接,资源共享,互相促进。

下一步,我们将以落实好《汉文化传承发展实施方案(汉发[2021]10号)》和《加强“三国”历史研究利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清单》等文件,加强与汉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为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金泉镇强化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工作

连日来,勉县金泉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加强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强力推进“四码联查...

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