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解读清明节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这些清明节民俗 你知道吗

三秦都市报 2021-03-29 01:20 大字

王智介绍清明节习俗扫码看视频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节气与节日合一的。这既是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赏春踏青、亲近自然的美好时节。可是你知道吗?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是提示人们春耕春种的时节。昨日,记者采访了民俗文化专家王智,他认为古人化教为俗,今天我们更应了解民俗、节俗,解读其背后蕴藏的民俗密码和文化内涵。

清明何时成为隆重的节日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节祭祀、缅怀先辈是中华传统习俗的文化传承。王智介绍,早在《诗经》中,“风、雅、颂”中的“颂”,就是记录清明活动的最早文献,证明当时祭祀活动相当普遍。公元104年时,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标注清明,指导农事,并将其纳入二十四节气。

王智说,最早祭祖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有关。早在初唐时期,寒食节就已经风靡全国,不仅“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上墓也已经蔚然成风。到了公元732年,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大意是说,各界人士都要在寒食扫墓,并列入国家规定的五种礼仪中,希望一代代永远流传下去。唐代清明节还正式放假,“不光官员放假,奴仆也要放假。开始放4天,后来还放到7天,堪称最早的黄金周。”

卢象的“四海同寒食”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等诗句,充分说明寒食和清明在唐代逐渐合二为一。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渐渐地融入了清明节,“由于国家倡导、举国重视,上行下效,每到寒食清明,四野如市,家家户户提篮担盒、携纸将烛,此举成功地化教为节,沿袭成俗。1300多年不断,成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不忘先祖先贤先烈、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节日和认祖归宗的纽带。”

寒食节为何要吃冷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谈起寒食节的源起,王智表示,这与大家耳熟能详的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有关。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长达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后,介子推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王智介绍,寒食节同时还沿袭了远古定期改火的习俗。“古人认为烧得太久的火会引发疾病,因此要定期改火,四季用不同的木材取火,仲春就是改火的一个时间点。灭旧火取新火,禁火吃冷食,除旧布新。据说周代负责取火的官吏要在街上摇着木铎宣传禁火。”

唐朝以前,人们在寒食时扫墓,清明时出游踏青。由于两者的时间距离特别近,所以大家在寒食时禁火,清明时取火。

陕西有何清明节民俗

延安黄帝陵祭典、宝鸡炎帝陵祭典、韩城徐村司马迁祭祀、蒲城尧山圣母庙会、勉县武侯墓祭祀……作为非遗民俗专家,王智略一梳理陕西非遗项目,有关清明节的重大祭祀和民俗活动还真不少。此外,“还有蒲城罕井清明秋千民俗,特别是华阴司家秋千会民俗中,有十多种秋千,堪称秋千嘉年华。陕西非遗项目《关中丧葬风俗礼仪》《二曲礼仪》也包含大量清明祭祀礼仪。”

扫墓、踏青、蹴鞠、风筝、秋千、拔河、斗鸡、打尜、丢方……说起清明节的传统民俗,王智更是张口即来,“清明时,和黄帝陵祭祀时用百鸟朝凤花馍、万紫千红花馍一样,陕西民间也有蒸花馍的习俗,有相传给不愿受封赏的介子推一个官帽子的子推馍、有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的枣山馍、有护佑孩子的燕燕雀雀,还有老虎馍、坟春馍,等等。”

王智还为大家普及了一个小知识,清明祭扫时,经常能看到墓碑上有“故、显、考、妣”等字样,其中,故指亡故的人,但还没有下葬,下葬后不用故;显指隆重、彰显,表示尊敬的心情;考指亡故的父亲,甲骨文中考和老相通;妣指亡故母亲,还有贤良温顺圣洁如美玉的意思。“这些给亡故之人的专用敬语和专用称呼、特殊用语,反映了中华礼仪文明的深厚积淀。”

文/图/视频本报记者夏明勤马昭

新闻推荐

国网勉县供电公司主动上门服务茶农

为确保茶农在制茶高峰期间的安全用电,3月23日,国网勉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安全用电隐患排查工作。阜川镇、漆树...

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