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关中 汉中三大平原青铜文明“共鸣”不朽乐章 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

华西都市报 2018-08-07 03:23 大字

成都 关中 汉中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 国宝何尊是观众最想观看的一件重宝。

伯多父盨、单五父壶、云纹编钟、天盂、何尊……成都博物馆一楼展厅的“秦蜀之路”大展是一场以青铜文明的交响音乐会,大音不再希声,近三百件参展青铜器同室共鸣出波澜壮阔的旋律,这些国之重器透出微微的金属光芒,也折射出中华文明不朽的乐章。

本次展览策展人黄晓枫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我们集结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器,三地青铜文明体现了不同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既表明了各自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又为探讨古代秦岭南北的交通线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三地青铜文明 交相辉映

位于秦岭两侧的成都平原、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自古就是滋生文明的沃土,商周时期,这里的青铜文明也相继进入繁荣时期。秦蜀之路展览就是展出了这三个地区出土的经典青铜器,呈现了三地青铜文明所体现出的差异与联系,既表明了各自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又为研究古代秦岭南北的交通线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也体现了青铜礼器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展览执行策展人魏敏说:“秦蜀之路特展中的‘秦\’要比大家常识中‘秦国\’这一政治性的概念更为广泛,它侧重于地理范围,泛指秦岭及其以北的八百里秦川,即关中平原一带。”而汉中平原则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汉中盆地汉江上游勉县至洋县之间,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江上游,为“鱼米之乡,国宝之府”,这里的青铜文明也在商周时期达到巅峰时期。

据魏敏介绍,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成都博物馆此次展览力图展现三地的青铜文明在该时期各具特色的发展面貌与辉煌成就。虽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学者发现,早在商周时期,秦蜀先民就已开始利用天然的古道进行文化往来。

三地青铜文物 各有千秋

三大平原的青铜器有何不同之处和各自亮点?魏敏说,商代前期,商王朝积极向外扩张,其影响范围向西到达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至商代后期,商文化也影响着成都平原。与川西地区相比,关中、汉中与中原距离更近、联系更多、发现的商式容礼器器类更丰富且更具商式风格,而三星堆文化的铜容器则更具地方特征。关中西部、汉中和川西地区出土的尊、罍、瓿、盘等礼器是中原商文化的典型器类。

此外,关中和汉中的容礼器大多与商文化同类器形制相近,三星堆文化的尊、罍则加入了凸弦纹、立鸟装饰等地方元素,器物上的兽面纹和牺首也有别于典型的商式铜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型立人像及雕像群、面具、神树、祭坛、璋形器等,神奇、威严,它们构成了古蜀王国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器物组合,显示出浓重的神权政治色彩,反映出与中原商王朝宗庙礼仪制度绝然不同的风格和气势。”

无疑,让三大平原青铜文明同室争辉是此次展览一大亮点,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宏斌告诉记者:“我们去年就约定在今年办一个青铜器展览。后来我们在一块经过磋商以后认为,这个展览不应只展出一个地方的青铜器,而是要把这个秦蜀之路沿线的青铜器都连接起来做一个比较。关中的青铜器、汉中的青铜器和咱们成都的商周时代青铜器都放到一块儿去,让观众看一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帆实习生王弋

新闻推荐

善“拼”才会赢 勉县照壁山村贫困村民李素芹脱贫记

本报通讯员梁袁华蒋虚7月18日,勉县同沟寺镇照壁山村贫困村民李素芹一早就钻进菜地摘豆角,雨后天气潮湿而闷热,汗水像小溪一...

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