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碑林”拜谒《郙阁颂》
《郙阁颂》拓片局部灵岩寺洞穴内俯视望江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杜旻家文/图
从西安到汉中,一路上醒来了两次。头次睡眼惺忪,只觉车在隧道,二次睁眼车亦在隧道。就感觉山岭真是雄大,好在现代的交通工具少了翻山越岭的舟车劳顿,朝发朝至。车到洋县境,山渐少而地多平,时值芒种,新麦正收新苗始种。时节是美妙的,我就念想着“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诗句。
这是我第一次到汉中,其实是过汉中而至略阳。略阳隶属汉中市,在陕地西南部。我所生长的地方亦在陕南,却不曾见过秧苗,更不曾领略这天府之国的生产气息,沿途见那田间的青苗、屋舍和人,只觉新奇。
也是机缘,到略阳是没想着能拜谒《郙阁颂》。恰是住的酒店以郙阁为名,也新识得了当地一位雅好书法的朋友,交谈间知我亦有此好,便安排成行。
略阳于西汉元鼎六年建县,有三省通衢之称。一条嘉陵江穿城而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的一度繁华,嘉陵航道更是贯通秦蜀,彼时那就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车到略阳已是傍晚,夕阳残照嘉陵江岸。我站在横跨江水的大桥上,脚下碧波悠悠,已无波澜。便念想,曾经多少船只苦于江上风波,苦于急流险滩,目下,江水怎就如此平静?却不见一叶扁舟。后听朋友言说,嘉陵江水位骤减,航道早已不能行船。加之机械挖沙,日下数十米,直透了江心河床。听此,心中不免伤感,奈何辜负了这一条长河。
在略阳县徐家坪镇郭家地(古称析里、白崖),被誉为汉三颂之一的《郙阁颂》便问世于此。它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和析里大桥的功绩而书刻的,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刻于东汉建宁五年,1979年因当地修建公路,不幸将其震裂,至今仍有数块残石沉没江底。后来,为有效保护,遂割山成碑,迁至灵岩寺,这便是我们现今能看到的原石了。
《郙阁颂》记述的是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和析里大桥,使当地民众免于水祸的始末,此举方便了出行,也极大地疏通了航运。通过原文我们可以窥得当时的境况:“汉水逆让,稽滞商旅”、“人物倡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析里大桥和郙阁栈道的修建保障了当地的“民生工程”,以至太守李翕被民众呼为“天降神人”。而今面对那被剥离大山的石刻,它依然那么的深沉,通体油黑,字口斑驳漫漶,厚重而沧桑。岁月赋予了它独特的美,那美朴实自然,虽了无火气,气象却依然宏大,让人敬畏。在石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条条深痕,据说是当时河道里纤夫的纤绳所勒,那痕迹清晰如利剑所斩,默默向世人昭示着郙阁栈道修建后曾经通达的航运,雪爪鸿泥,悠悠岁月。
灵岩寺在略阳县城之南,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郙阁颂》移于此处,引来无数人拜谒瞻仰。其书为标准的汉隶八分,方整凝重,独具丰标,为世所重。接待我们的馆长讲,他目睹过远渡重洋的日本书家看到镶嵌在石壁上的《郙阁颂》,长跪而拜;亦见过席地铺纸而临的痴者,虔诚无比。面对《郙阁颂》,我透过玻璃感受到了它的温度。闭上眼,似重新回到“卷起千堆雪”的嘉陵江畔,似感受到了“民生工程”为人们带来的实惠,生灵免于滔天洪水,人们自此也不必受制于江水阻绝。
现今我们回到书法,以书法艺术的价值去审视它、膜拜它。但在它诞生的时候,想必人们只是想要将此伟大事件记录,以表“不朽之功”。鉴于此,书写者“走心”了些,也并无意于要创造其书法价值。而今,我们在欣赏它作为书法艺术的价值之外,它背后的历史意义也显得非凡而伟大。我想那是一个时代的欢呼!与我们欢呼飞船登天并无差异。
新闻推荐
本报康县讯(记者白杨通讯员李峰温正平)近日,康县公安局联合陕西省略阳县公安局,通过缜密侦查、精心部署,多警种协作配合,连...
略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略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