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电网危急时刻铁军雷霆出击 ——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7.22”西安东郊电网风灾抢修纪实

陕西日报 2017-08-08 06:40 大字

高温下高空作业修补损伤的导线。

有人中暑了,工友架着他撤出现场。

汗珠子流进眼睛却腾不出手擦一把。

烈日下塔上抢修。

高空作业如走钢丝。

抢修间隙工人在空中补充水分。

抢修工人汗如雨下。

工人在高空拆除倒塔。

铁塔受灾现场。

紧急时刻老师傅亲自上前给吊车指挥员提示。

文/图 高浪舟

7月26日8时10分,在西安东郊的暴雨狂风中严重受灾的110千伏浐建线16号铁塔倒塌抢修任务竣工,线路所涉及的建筑科技大学等电力用户恢复供电。停电的88个小时酷热里,用户在焦灼期盼电力的恢复,而在用户看不到的受灾现场,抢修施工分秒必争。作为陕西电力应急抢修排头兵的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以下简称陕送公司)99名应急抢修人员,怀着危急时刻、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与自豪感,在烈日当头的曝晒炙烤下,挥汗如雨,担当奉献。

“简直吓死人!就听‘咚\’的一声,铁塔就从棚顶砸进来。”冯老板回忆起当时铁塔倒塌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西安市东郊白杨寨村是一片集中的仓库区,冯老板在田马路和新兴南路交叉处附近经营一座摩托车库房。110千伏浐建线16号铁塔正好在他家库房的正中央。在电力人员的关照下,冯老板对16号铁塔做了妥善的隔离围护措施。十几年来,16号铁塔和冯老板的库房一直相安无事,平稳运行。

7月22日,西安古城酷热难当。下午4时多,冯老板夫妻俩正在库房门口带人装车出货。突然间黑云压顶,狂风大作。一道闪电后,顷刻如闸门乍开,暴雨从天倾倒。冯老板赶紧让人和车退进库房。还没站稳,就见黑压压的南边上空炸开一个巨大的火球。亮光中看见整张的几十个平方大的蓝色彩钢板飞挂到110千伏高压线上,在狂风的呼啸下,如海盗船上的风帆一般疯狂舞动……

十几分钟过后,雨过天晴。毒辣的阳光下受灾的高压线以及冯老板的库房惨不忍睹。高压线上挂满了大概有几百个平方米来自线路东侧民房、库房顶上的彩钢板,甚至有支撑的钢管、立柱也悬挂在上面。而16号铁塔拦腰折弯,向西倒塌,砸穿冯老板的库房顶子,横卧在半空。

16号铁塔型号为7727,高18米,型号及材料均符合西安东郊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在110千伏浐建线上已经安全服役31年。根据现场分析,几百平方米的彩钢板悬挂造成的超过铁塔荷载的几百倍的横向受风张力,是造成16号铁塔倒塌的直接原因。

16号的倒塌使得110千伏浐建线的快速重合闸不可能实现。包括建筑科技大学在内的相关单位和百姓家庭的空调立即断电。天灾无情地给气温已达历史新高的古城西安又加了一把火。

有人晕倒了!

7月24日黄昏,16号新塔组立的关键时刻,一名精壮的小伙子被两个同伴架着从库房里出来,汗浸胸膛,面色蜡黄。

“赶紧送回宾馆休息!”王荣急切地安排。预知这种超负荷的局面,王荣早就准备了两拨人员,交替抢修,交替休整。

与此同时,“桑拿房”里的铁塔组装的关键一“勾”依然紧张进行。刚吞下一粒速效救心丸的陕送公司应急抢修中心主任王反修,亲自观测起吊的角度,跟指挥员交代受力点和关键点,和吊车司机沟通大臂的起落和吊钩的升降。

发动机的气流和震动,飞扬起大棚顶扯断的防火棉的碎屑,在依然毒辣的夕阳下漫天闪烁。最大、最关键的一段铁塔组片缓缓从大棚顶探出头来,然后平稳地一个扭转,躲开交错的大棚钢梁后安全升空。八名高空人员已经等候在对接的四角。

“15号铁塔需要修缮加固。”7月24日晚10时,16号铁塔竣工。正当计划连夜恢复导线及光缆时,15号铁塔上的几处连接板变形的缺陷处理方案得到上级的明确:为保证线路长期可靠运行,要将变形部件全部更换。

横担与主材间的连板虽然只是铁塔上几个小部件,但其作用却类似人体的肩关节,行内的人都明白,带着承受张力的导线更换横担连板,可是一项比组立一座新塔更复杂的高风险作业。

方案确定,二话不说,摆在陕送公司面前只有一种选择:拼!

连夜从佛坪另一个工地紧急调度一个由30名精干汉子组成的实力班组——组塔、架线两个专业的活路全部精通,15号要应对的是两个专业穿插进行的高空“换关节”大手术。

“任务听明白了吗?”7月25日早8时,人员到位。技术总负责李昆给这支生力军进行工作交底。方案中十几道工序,任何一道执行不到位,或者顺序混乱,都可能造成倒塔、跑线以及人身事故等严重后果。

“听明白了就严格按照方案执行,不能随意改变方案。遇到问题,一起协商,决不能自作主张凭经验行事。”工程技术部主任董有超又强调一遍。安全监察质量部的两名专责也分头监察安全措施的落实。远超体温的极端天气下,长时间高空作业,安全风险远非常态可比。高难“手术”,每个人都捏着一把汗。

火辣的烈日下,在远处高楼的衬托下,看得见滚滚升腾的热浪包围着15号铁塔。

“3个小时了……”塔上作业,保持一个自平衡的坐姿都很难。而此刻塔上的8个小伙子,在滚烫的铁塔上仅靠安全绳保证安全,靠双手、双腿保持平衡——已经坚持了3个多小时了。

王荣没有多余的话,只频繁地换上干净的水,把水桶提到塔下,让小伙子们用传递绳把湿毛巾提上去擦汗降温。至于小便,汗流不止的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便”。

下午4时30分,上横担更换结束后,因为工序衔接原因,有十分钟等待16号塔那边操作的间隙。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安全飞行检查组观察到15号塔上特别的一幕:塔上7名高空人员没有一个下塔休息,而是姿态各异地聚拢到中横担上,抹汗、喝水、吃榨菜、补“正气”。几分钟后,听到报话机呼应,他们又灵活地像猩猩一样爬回各自的岗位,满血作业。

“不愧是铁军!”这就是他们的方式,铁军的乐观与豪迈就在几分钟的选择里,击溃了烈日的挑衅。

当晚22时,抢修竣工,几十名抢修人员东倒西歪,横七竖八卧倒在现场的地上……

天灾无情,酷暑不仁。危急关头,舍我其谁。百姓福祉,看陕送铁军!

“让陕送公司上!”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卓洪树悉知灾情的复杂状况后当机立断。110千伏浐建线16号倒塔的现场条件和施工难度,只有陕送公司这支电网铁军才能应对。

“关键时刻,老百姓的清凉就看咱们的啦!”7月23日中午,陕送公司总经理蔡新军对抵达抢修现场的抢修人员说。接到省公司抢修命令,陕送公司应急抢修第一梯队应急抢修中心、第二梯队电力安装公司迅速集结60余人的抢修队伍,于灾后第二天一大早抵达现场。工程技术部、安全监察质量部、工会人员也迅疾到位,赶到现场共同制定抢修方案,管控安全,保障后勤。

抢修工序环环相扣。必须先将悬挂在高压线上的彩钢板逐一卸下,才能释放导线所承载的压力,从而避免在拆除倒塔的过程中导线意外回弹,造成局面失控。导线上的悬挂物清除后,便是倒塔的拆除。拆除工作分两个作业面,一个在铁塔根部,负责拆除铁塔未倒部分;一个在冯老板的库房顶上,负责拆除铁塔倒塌变形部分。倒塌清理后,在原位组立新塔,随后恢复导线、地线、光缆,安装附件。

像这样的抢修任务如果是在开阔地带展开,对于常年从事33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电网施工和应急抢修的陕送公司来说,就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这里是库房和民宅的密集区。冯老板的库房里,堆放着几千辆摩托车。库房的顶子是不堪重负的石棉层和彩钢板。抢修人员要在爆棚的库房里进行一场现实版的“推箱子”游戏,要在滚烫的库房顶上群演“走钢丝”和“梅花桩”的双重竞技。

智慧和勇气兼备,才能战胜这场天灾的挑衅。“硬仗还得咱陕送来。”主管应急抢修的陕送公司副总经理刘永春说。

冯老板的摩托库房里,热浪汹涌,“桑拿房”一般蒸腾逼人。几十名陕送公司的抢修人员在热浪里来回忙碌。堆积如山的摩托车经过一番乾坤大挪移,两台25吨吊车竟然曲折迂回地扎在了倒塔的正下方。一台昂起头,用吊臂顶住被铁塔砸弯的大棚横梁,防止突然继续断裂坍塌。另一台,从棚顶撕开的大口子里伸出吊臂悬挂住尚未断开的铁塔,确保棚顶上落脚都需谨慎的八九名抢修人员能平稳拆解。这就是7月24日早上6时,位置隐蔽的110千伏浐建线16号塔下,骄阳晒得透的抢修现场。

“把盐拿过来,水里都加上!”喊话的是陕送公司电力安装公司经理王荣。诚然,不到现场,是无法体会这里的酷热到了什么程度。无限量供应的纯净水、绿豆汤显然已经无法补充汗如雨下的水分流失、盐分流失。“不补充盐,喝再多水还是会中暑。”昨晚夜战已经有俩人撂倒,今天王荣特地准备了食盐、榨菜,让大家随时补充盐分。

图纸不出汗,也被汗滴打湿。无论棚顶的高空人员,还是吊车旁的地勤人员,无论是蹲着看图纸的,还是躬着抬铁件的,无论是坐镇指挥的,还是来回搞后勤的,现场看得见的每一个人都在“桑拿房”里满脸“新鲜”的汗珠。这些含盐的液体,以最神奇迅速的方式,以最晶莹剔透的姿态,闪烁在一张张污黑的脸上,然后灵动地滚动到脖子,汇成细流,湿透了前胸的国网标志,湿透了后背的铁骨脊梁。

棚顶是滚烫的,导线是滚烫的,铁塔是滚烫的。有人腾出手扯下脖子上已经汗臭的毛巾前后擦一把。有人抬起胳膊直接用袖子左右蹭一蹭。有人袖子已湿透,撩起衣襟囫囵抹一遍。有人竖起手掌当雨刮器,额头、脸颊刮一圈,满把的汗水甩一甩。有人双手都占着,汗珠子从额头流到眼皮上,穿过睫毛渗进眼睛里。好刺眼呀!眨一眨,再眨一眨,手上、脚下都不敢放松,只能谨慎地甩甩头,叫汗珠子为手上的活儿让一道缝隙。

陕送公司工会主席樊琦送来了“藿香正气”!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工会主席王向红送来了“藿香正气”!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卓洪树送来了“藿香正气”。西瓜、饮料、毛巾、水,再多的清凉慰问都不能表达组织对大家的体谅和关心。

“为了老百姓的清凉,你们在酷暑里抢修,你们是所有陕西电力人的自豪和骄傲。”卓洪树在现场为这些污黑的汉子们鼓掌。

新闻推荐

“脱贫摘帽关键在我们自己!”

本报记者曹娜上世纪90年代,大山深处落后山村走出的中专生程良智,曾是全村羡慕的对象。带着家人的骄傲与期望,走向社会就业却屡屡碰壁、几经波折。在父亲的阵阵叹息声中,“回家搞种植、养殖”成了他顶...

佛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佛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