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关键在我们自己!”
本报记者 曹娜
上世纪90年代,大山深处落后山村走出的中专生程良智,曾是全村羡慕的对象。带着家人的骄傲与期望,走向社会就业却屡屡碰壁、几经波折。在父亲的阵阵叹息声中,“回家搞种植、养殖”成了他顶住压力、破釜沉舟的毅然选择。如今,靠勤劳的双手发展产业,他家距离全面脱贫的目标越来越近。他说:“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最难!扶贫政策再好,自己不肯干也是白搭。脱贫摘帽,关键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向贫困生活彻底告别的志气和苦干实干的行动!”
寒门学子的坎坷路
今年40岁的程良智,家住佛坪县大河坝镇联合村,母亲残疾、父亲多病,家庭贫困。2016年村里核实认定贫困户,村民一致认为他家符合。
1990年,程良智考上韩城煤矿技工学校机电专业。寒门培养出外出求学的学子,村里人连连赞叹。背负父母的希望刻苦学习,毕业后他来到渭南市浦北煤矿工作。一家人刚刚看到改变落后面貌的希望,哪知才拿了3个月工资,遇到煤矿整顿关闭,他成了下岗职工。回到佛坪县参加招工,成为县轻机厂的电焊工,可没想到上班才半年,轻机厂倒闭,他又一次没了工作。两次下岗经历,备受自尊和迷茫的折磨,有段时间他甚至不愿走出家门。看着残疾的母亲、多病的父亲默默辛勤地劳动,程良智的内心每天都在煎熬着。坚信天无绝人之路,1997年背上行囊告别家人,他加入了南下打工大军的行列。跑遍广州、山西、河南、西安,金矿、煤矿甚至是建筑工地,吃尽苦头的他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钱。在外漂泊的过程中,一次次看到外地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走上致富路,2009年,带着多年打拼积攒的一万元回到家乡,程良智下定决心,回家创业!
誓要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脱贫摘帽 不管创业多么艰辛,程良智坚持回乡创业的决心一直没变。在他眼里,家乡除了有绿水青山,更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种猪苓、天麻和木耳香菇;举债5万元购买79只羊,辛苦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当年年底,出售商品羊32只,收入12800元。尝到创业甜头后,他一直想扩大养殖规模,可几万的外债没有还,再加上父母身体多病花钱多,入不敷出的生活窘况再不可能拿出资金投入产业中。
2016年,全县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役。帮扶干部了解到程良智的实际困难,鼓励他创办养羊家庭农场的同时,帮助他通过扶贫办贷到5万元产业扶持贴息贷款。有了这笔“及时雨”般的资金,程良智一次购买种养80只,一家人全身心投入到养羊中。为了学会防疫、饲料配方等技术问题,他虚心请教兽医,还到杨凌农高会拜师学艺;为了扩大销路,他到本县的农家乐、火锅店、烧烤店推销羊肉。就这样边学边干,2016年年底羊群增加到230只,当年春节前就出栏85只。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145只存栏外,净赚23000多元。
被确认为贫困户,父母按政策享受残疾补贴、低保金、养老金;享受国家异地移民搬迁政策购买了安置房,实现了住房安全;加上养羊、养鸡、养猪的收入,现在,程良智家圈里有羊群,银行有存款,就医能报销,一家人距全面脱贫的目标越来越近。今年作为减退贫困户,他继续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又贷款3万元扩大规模。还加入了村上的中蜂养殖服务队和劳务工程服务队,到年底,能从两个服务队分得一定的红利。
“如果说以前的政府贴息贷款对我们全家脱贫是雪中送炭的话,今年的入园入社,参加村上的互助合作社,对我们来说就是锦上添花!”程良智说。
山村巨变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作为生长在联合村的青年,程良智感慨地说:“通过多年的发展,我感受到了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摆家沟、谢家沟、孙家沟通了水泥路;新修的联户路宽敞平坦,打通隧道让它与三陈路接轨指日可待;正在建设的引汉济渭水库,给封闭的联合村提供了一个发展旅游业的新契机;过去,只能在心里幻想一下的宽带已经通到了村委会,通过互联网联通世界再也不是梦想!”
“最近流行这样一句话,‘喊醒一个睡着了的人容易,喊醒一个不愿醒来的人很难\’。扶贫重在扶志。我用我的经历在这里说一句掏心窝子话:脱贫摘帽,关键还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向贫困生活彻底告别的志气和苦干实干的行动,有了自力更生的决心再加上好政策帮扶,我们最后一定能战胜贫困。”他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高敏)近日,汉中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到包扶的佛坪县西花村开展“携手脱贫攻坚”主题党日活动。活动当天,该局全体党员和西花村党员、佛坪县卫计系统各支部党员代表、驻村...
佛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佛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