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把爱和青春献给山区教育事业 ——记“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佛坪县中学教师郑新春

陕西日报 2015-11-06 20:57 大字

本报记者 宋志明 通讯员 胡贵军

记得一位从教多年的老前辈说:“当一名山区老师难,做一名山区男老师就更难,想做一个有成绩的山区男教师,那是难上加难!”郑新春不信这个理儿,从23岁师范院校毕业分配到秦岭南麓腹地的佛坪县中学至今,他放弃改行或到更好的环境从教的机会,一干就是31个年头,把所有爱和青春都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

今年52岁的郑新春是佛坪县中学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从教30余年,他担任班主任工作25年,带过毕业班10届左右。任教以来,他一直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为人有口皆碑,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汉中市第三届名师、汉中市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市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郑新春认为,只带课不带班的教师算不得完整的教师,也不能把教师工作做到极致。在班级管理中,他注重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传道”,帮助学生铸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康心智、良好习惯与高尚品德。

每天早上学生的晨读声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午自习时,他早早走进教室,清点人数,和学生谈心交流;傍晚,正是家人在河边、花园、电视机前消遣娱乐的时候,他却和学生一起在演绎原子核和电子变化的故事,探讨人生哲学;下晚自习,已是九、十点,他还要去宿舍查看学生就寝情况。校领导常关心地说:“你这样没日没夜地干,会把身体拖垮的!”他却笑着说:“没事,我已经习惯了,身体也吃得消。”这些看似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他一干就是几十年。

“爱和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要对学生倾注爱心、耐心、恒心,就会创造奇迹。”郑新春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带的班级有位学生,平时学习一直很稳定,高三第二学期时,由于几次模拟考试不理想,他就对高考失去了信心,每天进网吧玩通宵,最后竟然离校搬回了家。学生父母都是没文化的打工者,和亲戚们苦口婆心地规劝都无济于事。郑新春多次通过家访和电话做思想工作,并抓住这个学生自尊心强、好胜的个性,不断激发他的理智感和荣誉感,使他重返校园。随后,郑新春经常给他辅导功课,还尽自己所能给予生活上的各种帮助。在去年高考中,这个学生的成绩达到一本分数线,进大学第一年教师节,从千里之外给郑老师寄来热情洋溢的信,以表达感激之情:“月儿被乌云遮盖,是风将它吹散;禾苗被烈日曝晒,是雨将它灌溉。当我跌入阴暗的谷底,老师,是您用坚定的双臂将我托起!没有您的谆谆教导和包容关怀,就没有我的今天……”郑新春捧着信高兴地说:“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教出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郑新春不仅班务工作出色,教学业务也堪称一流。他认为“一心只读圣贤书”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型”人才是不具有竞争力的。因此,教学中,他积极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其终身奠基。备课时,他除了备好教材,做好教学的几个环节之外,更注重学生观察力、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品质的培养。在学校实验仪器和药品等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他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和学生一起自制并加以改进实验器材,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了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郑新春在这方面不输年轻人,他虚心求教,常为了精心准备一节课而埋头伏案。面对如今风行的“自主式教学”模式,他更是带头参与大胆创新,每年自费订阅《中学生理化生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报纸杂志,收集化学教学信息。他还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工作,2006年以来在《考试报》、《数理化学习》等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

新闻推荐

忠诚为民铸警魂 ——记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赵树新

本报通讯员李小平记者周明从警36年来,赵树新以共产党员的一腔忠诚扎根秦岭深处,为父老乡亲守护平安;在身患癌症且家庭屡遭变故的情况下,他顽强地与病魔和命运抗争,用行动书写着大山深处的“警察故事”...

佛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佛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