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文化漫谈

汉中日报 2020-11-25 10:02 大字

梁中效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汉中最具全国和世界影响的历史人物就是张骞。张骞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博物家,是汉代著名的将军,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开拓了西北丝绸之路,发现了西南丝绸之路,是和合南北、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张骞文化是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为灵魂,以《史记》《汉书》等千百年来记录张骞的各类文献为载体,以汉中张骞墓等有关张骞的遗迹、遗存为依托,以历代张骞故事传说与神话传奇为补充的文化体系。

汉中是秦汉时期秦蜀之间“天府之国”的核心;是千里官驿大道褒斜道的交通咽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是西汉王朝的发祥地。司马迁讲:“汉之兴,自蜀汉。”班固说:“汉家本起于蜀汉。”《石门颂》讲的更清楚:“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因此,宋代大诗人陆游说:“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大词人辛弃疾更说:“汉中开汉业”。正因为汉中是西汉王朝的“革命胜地”,当时的汉中人有着“兴王之地”的自豪感,有着像“汉初三杰”那样建功立业的开拓精神,有着走出盆地和冲出大山的强烈愿望,有着成功成名的强烈冲动。司马迁《史记》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索隐》也说:刘邦“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威加四海,还歌大风。”这种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大汉雄风的灵魂,是培育张骞的文化沃土。张骞的家乡城固位于汉中盆地的中央,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城名地。这里有6000多年前的宝山仰韶文化遗址,有湑水河畔苏村五郎庙一带出土的500多件中国最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代表群,证明这里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在城固还留存有刘邦驻军屯兵的汉王城,汉初三杰萧何为关中运粮的“通关势”,还有韩信台﹙可能是韩信练兵地﹚、张良渠、樊哙台等遗迹;还有樊哙等一批汉初功臣的历史故事传说,这些对青少年时期的张骞有极大的熏陶和启迪教育作用。这是孕育张骞的小环境。

张骞精神是张骞文化的核心。它既得益于张骞成才之后的大汉文化的塑造,更根植于汉中包容南北的地域文化。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汉中,是长安与成都之间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纽带,南北与东西文化荟萃于此。汉武帝时期“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近便”;东汉《石门颂》记载:褒斜栈道是联系南北的经济文化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工开凿的交通隧道“石门”就在褒斜道的南入口,“斜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土悦雍。商人咸憘,农夫永同。”此时的汉中与长安、成都是大汉王朝蜀道线上的三大都市,是“天府之国”的轴心地带。由于汉中与长安联系密切,两地互动频繁,所以25岁左右的张骞到长安为郎官,应募出使,凿空万里。“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在近二十年跋涉西域、艰难困苦,开拓进取、玉汝于成的壮美历程中,形成了可歌可泣的张骞精神:胸怀天下,勇往直前,凿空万里的开拓精神;矢志不移,忠贞不渝,持节不失的爱国精神;诚信天下,以德服人,宽大信人的尚德精神;平等相待,文明对话,民族和睦的包容精神;敢于冒险,认知西域,促进交流的探索精神。在今天“一带一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张骞文化与张骞精神,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保护、挖掘、整理、提炼、升华的核心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和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平等对话的精神追求。成为汉中文化名市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之魂。

新闻推荐

漫话咸阳古城

任耀博关于咸阳古城的地理,据《重修咸阳县志》记载,“咸阳去京兆五十里,东达京畿,西通巴塞,羽檄辇输,昼夜交驰,无不取道于此”,又...

城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城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