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的健康“守门人”

汉中日报 2019-09-20 11:10 大字

?李国成在村卫生室为群众普及卫生常识。?何继芹 摄

本报通讯员 何继芹 徐剑锋“一间土坯房,一个简易药箱,箱子里标准的‘三件套’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仅有的体检仪器,还有一些常见药,药品种类很少,诊断主要靠拉脉,出诊主要靠步行。”回忆起40年前从医的场景,城固县天明镇白云村卫生宣传员李国成连连感慨道,“如今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技术真是好了很多。”

今年70岁的李国成,自1978年成为乡村医生以来,41年如一日扎根乡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基层卫生医疗事业的巨大变化。

1976年,从部队退伍的李国成回到家乡后,经组织推荐进入汉中卫校学习,继而被分配至城固县天明镇原盐井乡卫生院。当时,卫生院仅有6名医生,很难满足全乡8000多名群众的看病问题,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是常有的事,遇到行动不方便的病人就主动上门问诊。“那时候还经常半夜出诊,谁家有急症病人,不管多晚,别人来叫,都会第一时间起床赶去。”李国成回忆道,过去,出门只能骑自行车或步行,经常走一趟就是两个多小时。有个听诊器就属于很好的配置了,诊断病情全凭经验,遇到稍微复杂点的病情,就得劝病人去县里。

1984年,李国成被调任至天明镇原汪坝乡卫生院。三年后,在县上的扶持下,卫生院“改头换面”,有了像样的办公场所——4间砖瓦房,前来看病的群众越来越多,对药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不同于70年代的是,李国成可以常常乘坐公共汽车到县城药材公司,批发药品。“最初在盐井卫生院时,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就近从天明镇药品批发站取药,种类很少,导致一些常见病都无法治疗。到了80年代,情况明显好转了很多。”李国成如是说。

2005年,李国成结束了30多年的从医生涯,变身为天明镇白云村的卫生宣传员,自愿当起了村民们的健康“守门人”,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成了他的“根据地”。这里,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分类清晰的药品展示柜、摆满各类健康知识手册的宣传架一应俱全。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特殊群体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以及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均能实现,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待遇”。相比以前,李国成最直观的感受是:现在政策好了,医疗条件改善了,药品配送统一了,乡村医生越来越能干了,对一些慢性病可以监管治疗;群众们的健康常识得到了普及,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救助。

64岁的白云村贫困户余朝兴家是李国成服务的重点对象。4年前,余朝兴儿子不幸患上肾病,每年光治疗费用就高达近10万,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2015年,余朝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儿子每年住院合疗报销10000多,大病救助60000元,自己只掏20000多元。“这要是以前,只能眼睁睁看着娃的病拖下去,现在不仅不怕花钱治病了,还有签约医生经常来帮助我们。”余朝兴不由自主地倒出了心里话。

新闻推荐

城固残联扶贫助残出实招求实效

本报讯(通讯员马玉娟王晓立)城固县残联把保障全县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

城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城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