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致富兴橘乡 ——城固县深入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纪实
移民户种植的“城固蜜桔”喜获丰收
城固,是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县域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其中农业人口44万,是汉中市的人口大县和副中心城市。2011年以来,该县抢抓陕南移民搬迁的重大战略机遇,将其作为新时期“三农”统筹和“四化”同步的重要抓手,精心实施,全力推进,成效显著。
2011—2014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搬迁安置12655户4.8万人,其中特困户及五保户1298户;今年3760户安置任务正在有序建设。2011—2013年,城固县已连续三年荣获全省“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先进县”,2014年又跻身全省首批“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综合示范县”。四年多来,移民搬迁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速了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县域发展跃上新台阶,目前已成为了当地最靓丽的风景线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点,为加速“创业腾飞”、建设“六个城固”,谱写出了精彩的华章!
高点规划 统筹布局
实施移民搬迁,必须着眼全局、规划先行。为此,在规划设计上,城固县按照“蓝图一次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规划,切实做到了“四融合、三统一”。即移民搬迁规划与城乡建设、秦巴山片区扶贫、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相融合,规划设计、基础配套和社区管理相统一,倾力打造徽派和简欧两种建筑风格。
在选点布局上,该县坚持“三靠三严”原则,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产业支撑、环境承载等因素,以统规统建、上楼安置为主,精心规划百户以上安置点55个,力争80%以上移民在城镇规划区安置,着力打造了以县城和航空智慧新城为主的新型城镇社区,以南沙湖和桔园景区为辐射的南北商贸旅游区,以柳林、五郎、三合三大园区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发展区的“双城、两区、三园”新格局。
在示范引领上,充分整合资金,集中建设一批上规模、高质量、有特色的示范安置点。城东片区将移民房与保障房建设相结合,建成了6000户规模的城东社区;城西片区江湾大型移民安置区已建成3200多套,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上元观镇乐丰安置点依托古镇建设和南沙湖旅游开发,打造出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观光新镇”,成为特色集镇建设的又一靓点……
严格管理 规范运作
规范管理,是推进移民搬迁工作的重要保障。城固县严格贯彻落实省、市政策要求,并结合县情实际,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意见》,力促此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一是在对象认定上求“严”。坚持地灾易发区、洪灾频发区、生态脆弱区农户和生活特困户“四优先”原则,严格执行搬迁对象村、镇、县“三审三签三公示”制度,确保了对象认定准确、公正。
二是在项目管理上求“细”。充分发挥县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城乡规划委员会、财政投资评审委员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监督委员会、审计中心职能,对全县移民搬迁工作严格规范管理。严把“对象确定、选址设计、规划报批、资金核算、成本控制”五个环节,落实工程建设项目“五制”要求,成立监督组,驻点督查与动态巡查相结合,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
三是在推进机制上求“实”。该县建立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专题研究搬迁工作,常务副县长具体分管,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25个成员部门积极协作,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各镇落实、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严格执行考评考核、项目进度公示承诺和责任倒逼追究等制度;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书记、县长每人包抓一个千户以上集中安置点,其他领导每人包抓一个百户以上集中安置点;发改、国土、住建等10部门各抽调1名副科级领导兼任移民办副主任,坚持每周集中办公、每月召开联席会,及时会商解决问题,并实行兼职领导划片包抓工作法,定期到一线督导和解决难题,加快工程进度。
四是在服务管理上求“优”。坚持将集中安置点与新型社区建设同步推进,制定了《移民搬迁社区管理办法》,努力为搬迁群众营造称心舒适的良好环境。已建成入住的集中安置点新建社区或就近纳入所在地村委会管理,全力服务搬迁群众,突破区域限制,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优先从移民群众中选任,确保搬迁群众话有处说、事有人管,放心搬迁、安居乐业。
创新思路 破解难题
城固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移民工作者深知: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才能攻坚克难并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移民搬迁新路子。几年来,该县深入探索,实践成果丰硕。
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结合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民进城落户等项目建设,充分融合政策、整合资金,在县城及周边建设大型集中上楼安置点,打造出了城东片区胜利新村千户安置点和城西片区江湾5000户大型安置社区,拉大了县城框架,提升了县城容量;柳林、文川、沙河营、董家营等乡镇将移民搬迁与集镇发展同步规划实施,建设宜居宜商的搬迁社区,集镇规模扩大,人气商机聚集,面貌焕然一新。
将移民搬迁与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破解用地难题。将移民搬迁与促进土地增减挂钩、空心村整治结合,从2012年12月开始在7个镇16个村开展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工作,对拆房户按拆除、复垦的宅基地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复垦出的农田可由户主耕种,也可由集体流转,拆旧建新户就近纳入集中安置点,既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又促进了生态建设,留足了发展空间。
将移民搬迁与***相结合,加快了群众脱贫步伐。坚持危困群众优先安置,着力抓好南北山区土坯房、危旧房群众搬迁,确保群众实现迁安避险、逐步脱贫。2015年起,将移民搬迁与农村危旧土坯房相结合,计划“十三五”末全面完成土坯房改造5000多户任务。针对特困户、危困户搬迁的实际困难,由政府全额出资建房,让符合条件的移民户直接拎包入住。目前,全县已完成“两困户”及五保户安置1298户;未搬迁对象全部纳入2016年安置计划,明年末将全面完成“两灾两困户”搬迁安置。
多业并举 致富增收
城固县坚持有土安置与有业安置相结合,制定出台了《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及各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集中打造优势产业带和特色经济圈,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打造工业园区促增收。以汉中航空智慧新城、五郎工业园和三合循环经济园等三大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力度,扩大从业容量,加速产城融合步伐。目前,三大园区累计入驻企业85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1200余人,带动发展配套服务网点100余个。其中柳林镇幸福家园千户安置点,依托航空新城让500余名搬迁群众就地变成了新型产业工人。
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平川、丘陵镇着力打造柑桔、蔬菜、元胡、茶叶、大鲵养殖等3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带,带动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景区大力扶持搬迁群众发展农家乐和旅游产业;南北山区镇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干杂果和大鲵养殖等特色产业,吸引和帮扶移民户加入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发展镇村特色经济;依托县城周边、集镇建市场,积极发展商贸、物流和服务业,帮助群众创业。在莲花街办胜利新村安置点,配套建设的大东关建材市场和荷花园农贸市场,为搬迁群众创造就业岗位千余个。
狠抓就业培训促增收。按照户均1人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的要求,累计培训搬迁群众12600余人次,实现自主创业3600多人,组织搬迁群众劳务输出8200余人。通过多业并举,多措帮扶,搬迁群众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切实让搬迁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愿望。
迁安避险入新居,橘乡儿女绽笑颜。近几年来,城固县抓统筹、促规范、兴产业、破难题、移民搬迁工作成效初现,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谈到今后工作的谋划时,该县移民办主任高钦信心满怀,“2016年,我们将以移民搬迁‘十三五’规划为引领,以全面完成两灾、两困户搬迁安置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示范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两证发放、三房融合等课题,多渠道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力促搬迁群众持续增收,确保搬迁工作抓出成效、干出经验、再上新台阶。”
(供图 城固县移民办田国洋 梁峰 左鹏强)
(本报记者 吴昌永采写)
新闻推荐
文化之活力在传承,文化之根脉在民间。春节前夕,我们走进了陕南地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们,探访陕南文化生态中不为人知的坚守与感动,将那些普通而不简单的传承故事一一讲述
罗先余王书亚薛继军范澄本报记者梁潇罗先余:年俗是人间最美的符号罗先余是安康当地有名的“文化人”。说起安康民俗,谁也讲不过他。“俗语说‘离城一丈,就是乡棒\’。我的‘乡棒情节\’依然缠绕着我...
城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城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