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瓜里乡:实现新型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互联互通的新格局
改造后的瓜里集镇房屋统一为白墙黛瓦,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特别显眼。记者汤世亮摄
瓜里乡白竹村的富硒稻米产业鸟瞰图。记者汤世亮截图
新建的汽车站即将投入使用。记者汤世亮摄
改造后的瓜里集镇街道面貌焕然一新。记者汤世亮摄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彭程
瓜里乡位于资源县西北部,距县城38公里。全乡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2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万余人。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温和的气候、丰沛的降水、肥沃的土壤造就多种原生植物,40平方公里的国家自然保护区银竹老山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资源冷杉;海拔1600余米的高山草场十里坪坦开放引入现代科技,广西首个高山风电金紫山风电场与古朴稚拙的草场花海相映成辉,成为游客摄影游玩新去处;休闲养生的金江石屋水农家乐、惟妙惟肖的鸡坝石、自治区级保护文物高仙桥为全乡旅游文化增色添彩。
2018年,瓜里乡被列入桂林市“第四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瓜里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度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建设方式方法,坚持以城带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新型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互联互通的新格局。
22个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持续发力,瓜里城乡旧貌换新颜
9月中旬,走在瓜里乡集镇上,一座别致的小花园就映入眼帘。青砖铺就的步道、红色的亭子、各种花草树木让人好像来到一座小花园中。“如今集镇是一天一个样,我们农民过得也跟城市人一样了哩。”已过年花甲的谭友源在镇上生活了一辈子,对于瓜里集镇近年来的变化颇有感触。“以前我们瓜里是个‘三无’乡,没有固定的农贸市场,没有遮雨的车站,也没有供大伙休息娱乐的广场。”谭友源回忆说,原来集镇上的居民买菜就在街道两边,卖菜的经常把摊位摆到街道中间,影响通行,也不安全。而自从去年瓜里乡被列入桂林市“第四批新型城镇化建设”后,多年没有变化的瓜里集镇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谭友源眼中的变化不过是瓜里乡去年来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去年,被列入桂林市第四批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乡镇后,瓜里乡不拘一格,拓展思维,开阔视野,重规划布局,强基础设施,全速推进道路、电力、给排水、通信网络、垃圾处理等城镇配套建设,坚持“地上”与“地下”同步考虑。总投资1.5亿多元的22个建设项目综合协调,齐头并进。兴建休闲广场、建标准车站、置集贸市场,改变了瓜里乡无标准车站、广场、市场的历史。通过集镇道路改造,一并实行雨污分流、管网下地项目,总里程达9.8公里。投资1952万元建设日供60吨水的城镇供水设施与日处理800吨水的污水处理设施,100%的城镇居民日常饮用水为安全清凉达标的山泉水。与投资600万元的乡镇防洪堤同时建设的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率高达95%。
在不断完善集镇基础设施的同时,瓜里乡更加重视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养老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投资70万元改建乡镇卫生医院,使其同时可以接收80名群众就近就医;投资200万元改建全乡城镇、乡村中小学,可容纳2030名适龄儿童、青少年就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投资330万新改扩建一座公租房;投资7000万元集中改造棚户区。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如今瓜里乡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日渐完备,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同时高速发展。据了解,去年以来,瓜里乡硬化乡村屯三级道路31条共计36.33公里,新建道路5条6.88公里,建桥7座。道路桥梁的畅通,增强了城镇的吸附力,第二、三产业更加繁荣,往返城镇乡村就业的劳动力达2312人次,城乡互补、产业互动渐成气候。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我们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集镇风貌日新月异,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瓜里乡党委书记陈伦元说。
特色产业振兴乡村,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器
“城镇是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是城镇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产业支撑,城市就会陷入空心化,难以持续发展。”陈伦元说。
在推进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瓜里乡不仅是在集镇风貌、公共服务上做文章,更是在产业发展上为农民进行了谋划。因为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在解决农民住行问题的同时,也要让农民乐于回乡创业,这样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才可持续。
“绿遍山原白满乡,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饲竹狸又插田。”这首经改编的诗句很好地描述了当下瓜里乡特色产业生产的场景。去年以来,瓜里乡按照“精准施策,壮大培育特色产业”工作思路,结合各村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大田村资源县裕农竹狸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有机竹狸养殖业,养殖场总场存栏量目前突破2万只,带动周边3个乡镇20余个村屯发展竹狸养殖业。据统计,养殖户每户年增加纯收入达8000元。以白竹村资源县富硒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采取“富硒水稻+禾花鱼”种养相结合的模式,形成立体循环种养模式,稻田面积达200亩,养殖禾花鱼40000尾,每亩年平均增收1200元。义林村、白水村、香草村抢抓“机”会,带动297户共1145名群众做精做细有机蔬菜食用菌、中华肾果、百合种植基地培育,义林村共投资200万元建成有机蔬菜种植大棚576个,同时大坪头村、水头村发展小龙虾、生态猪养殖产业,让当地贫困户实现效益增收目的。据测算,生态养猪,每头可获利2500-3000元;而小龙虾养殖项目平均亩产300-500斤,一年可产2-3批,增收效益约为每亩8000-9000元/年。瓜里乡借势而为,发放产业扶贫资金共255户计55.48万元,让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脱贫致富,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民共同增收致富,夯实脱贫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产业基础。2018年,瓜里乡596户2310人脱贫。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裕起来的瓜里乡民众在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成了群众一致的目标。瓜里乡投资400万元建造1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打造11个农家书屋。投资约330万元在大田村和义林村建成两个无害化垃圾处理中心,调整配备村级保洁员234名,统一收集生活垃圾运送至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清洁农业面污染源。
瓜里乡以绿色生态为前提,积极探索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十里坪坦、丰绿生态园、石屋水和马安石农家乐为依托,构筑一体化乡村旅游体系,打好“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组合拳,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新格局,推动农家乐等传统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直接拉动餐饮、住宿、物流等服务业的迅猛提升,让瓜里乡的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性增长。2018年以来,乡村旅游人数突破10万人次。
如今,瓜里乡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健康、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创新地把乡村与城镇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使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由于病情越来越严重,上课时,莫锦辉老师只能站上长凳在黑板上板书。?莫锦辉在讲台上收集学生们的资料。?莫锦辉帮助学生整...
资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