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乡亲们需要,一定尽我所能!”——— 记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海棠村“第一书记”马庭瑞

桂林日报 2018-04-03 15:42 大字

马庭瑞(左二)在村民家中走访。(车田苗族乡供图)

□本报记者文新军通讯员杨凤香

“赠言书记不寻常,马氏堂中玉桂香。庭前一对招财树,瑞气临门福禄双。书香门第出才子,记得民心别海棠。惠农政策常不忘,存心为民情意长……”

今年3月23日,是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技术研究院派驻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海棠村的“第一书记”马庭瑞结束两年半的驻村生涯准备回城的日子。一大早,海棠村的村民就聚集在村口,大家一边唱着苗家的山歌,一边把自家晒的红薯干、剁的辣椒酱、挖的苦笋等土得掉渣的“厚礼”硬往马庭瑞的手里塞,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

“放心吧,乡亲们!海棠村就是我第二个家,我会常回家看看的。我永远是村里的‘终身义工\’,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乡亲们需要,一定尽我所能!”看着热情的乡亲们,马庭瑞数次流下了热泪。

“既然来到这里,就一定要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

海棠村地处资源县西部,下辖33个村民小组,600多户、250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约占50%。该村地处偏远高寒山区,多年来,这里环境闭塞,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村民住房简陋、生活艰苦,因病、因残致贫的比例也较高。

2015年10月,马庭瑞担任起了海棠村的第一任“第一书记”。

“既然来到这里,就一定要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带领他们脱贫致富。”上任的第一天,他就这样暗暗地下了决心。

驻村伊始,马庭瑞就深入各个村屯,走进农户家中,和村民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真心的付出不仅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

家住海棠村委昔冲子自然村的蔡其虎一家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家庭。他的大女儿本来正值青春年华,却因双下肢残疾不得不常年坐轮椅,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马庭瑞听说了他家的遭遇,前去看望,不仅为他们送去慰问金,还向民政部门积极争取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大大地方便了蔡其虎女儿的生活。每每说起这些,蔡其虎一家都感激不已。

马庭瑞刚到海棠村时,就遇上了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工作动员、发放资料、培训队员、入户识别、评议公示、建档立卡、系统录入以及各类材料的汇总上报、整理归档……虽然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但他对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毫不懈怠。白天,不论刮风还是下雨,马庭瑞都不辞辛劳,奔走在一个个村寨之间,走村入户调查数据。夜晚,他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整理文件资料,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他这种忘我投入的精神感染了周边的村民,也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村支书逢人便说:“马书记为人厚道、工作扎实,为村里的发展付出了太多,真的是上级派给我们的好干部!”

把脉村情、明辨笃行,从完善软硬件设施入手推进脱贫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马庭瑞在前期广泛调研中发现,除基础设施条件差,缺乏资金、技术及因学、因病、因残致贫等造成贫困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外,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办公条件也制约着脱贫目标的实现。

村干部虽然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仍然存在知识上的盲区和能力上的短板。为了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马庭瑞经常组织村干部进行政策特别是扶贫政策和业务方面的学习。有部分村干部不会使用电脑,他就积极地培训他们。同时,马庭瑞还积极向后盾单位提出申请。在他的努力下,广西标准院、资源县水利局等后盾单位捐赠了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投影仪、音响等一批办公设备,共投入资金4万余元,使村委的办公条件大为改善。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驻村两年多,马庭瑞始终坚持“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海棠村总投资442.9万元,完成了13.65公里屯级路硬化,村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为了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用水问题,他争取资金102.6万元,完成了6.7公里灌溉水渠的维修,同时争取29.4万元资金用于解决7个村民小组的安全饮水问题。

“不仅要让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还要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把乡村建成清洁、生态、宜居、幸福的世外桃源。”这是马庭瑞心中一直不变的想法。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马庭瑞深入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在项目的确立和实施过程中充分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了给海棠村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活动场所,他建起了海棠村“儿童家园”;在了解到山路弯多路窄、缺乏必要的照明设施时,他为村里安装了30盏太阳能路灯……

两年半来,村民们亲眼见证了海棠村悄然发生的变化:新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了;原有的村委办公楼进行了全面的装修和改造,村民来村委会办事更加方便了;村口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风雨桥也修缮一新,成了海棠村一处新的标志性景点。

立足本职,引领创新,产业扶贫带来新气象

西红柿是海棠村的支柱产业,种植历史悠久,每年种植规模达1500亩以上。但在经历了10多年的辉煌之后,也陷入品质下滑、市场萎缩的发展困境。作为来自广西质监系统的一名工程师,在经过调研之后,马庭瑞意识到:振兴西红柿产业当务之急是革新种植技术,以良好的品质开拓更大的市场。

于是,马庭瑞着手推动合作社建设,希望借此改变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提升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普及新技术上做文章。2016年,他向广西质监系统争取扶贫项目资金28.2万元,为村里修建了8640平方米的钢结构蔬菜大棚。2017年,在他的鼓励推动下,海棠村戴家湾片区建成了50余亩的“西红柿避雨栽培提质增效示范点”。2017年,在广西质监系统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车田西红柿”喜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资质,海棠村的西红柿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海棠村地处高寒山区,非常适宜发展种养业。为了改变过去一盘散沙的经营格局,马庭瑞积极奔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鼓励能人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前,海棠村已成立有7家合作社,除了涵盖西红柿、辣椒种植等传统产业外,还开辟了黑鸡养殖、冷泉鱼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新的产业,旨在丰富产业形态。

此外,面对海棠村没有村集体经济的现状,马庭瑞深入思考、请教专家,并与村“两委”干部和村民沟通交流,最终确定了以光伏发电项目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这一项目建议得到了县、乡领导和广西质监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县级财政和广西质监局分别投入专项资金55万元和扶贫资金10万元,并由合作公司追加投资5.5万元,建成了海棠村70.5kW光伏发电项目,成为资源县第一个探索以绿色能源新途径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难题的亮点村。同时,该项目也创造了稳定丰厚的回报,除了可向有关部门申请28.2万元的初装补贴外,每年还可以创造5万元左右的集体经济收入。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工程、贫困人员补助等等,近年来,随着各级对扶贫投入的不断加大,扶贫领域成了职务犯罪的高发区。

工作中,马庭瑞对扶贫资金做到绝对的专款专用,严格按程序办事,不贪污、不挪用、不吃拿卡要,踏踏实实致力于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上级领导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生活中,马庭瑞严于律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贫困户吕享平家境非常艰难,加上他的孩子患有地中海贫血,生活变得举步维艰。马庭瑞积极为他家争取政策,提供帮扶。吕享平的妻子为了对马庭瑞的帮扶表示感谢,得知他的爱人即将生产,专门送了一箱鸡蛋给他爱人补身体。马庭瑞说什么也不肯收。只见吕享平的妻子一路奔跑着、追喊着,怕她摔倒,马庭瑞这才停下脚步,勉强收下。过后,吕享平的妻子发现口袋里不知什么时候塞进了一个红包,远远不止那一箱鸡蛋钱,这才想起一定是马书记趁她不注意时塞给她的。说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马书记,吕享平的妻子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马庭瑞书记的故事讲不完。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为我们海棠村配备了那么优秀的第一书记,海棠村的发展离不开第一书记啊!”面对记者的采访,海棠村支书蔡其华感慨地说。

新闻推荐

践行两会精神让家乡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访全国人大代表、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坪寨村党支部书记彭石华

□本报记者周文俊/文何平江/摄“这次我带着家乡父老的重托和厚望,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21日晚11点多,乘车返回桂林的彭石华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

资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