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发展产业 政府发放“大红包”资源:“以奖代补”激活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桂林日报 2018-03-13 10:54 大字

□本报记者周文俊通讯员曾治云

“去年我种了4亩西红柿,政府给我发了奖励2000元。像这种自己搞种植,政府发‘大红包\’的好事,感觉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神奇。”新年刚过,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海棠村戴家湾的戴世军提起“以奖代补”扶贫政策,脸上挂满了兴奋的笑容。

去年,戴世军等11户贫困户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扶贫产业,县里不仅以资助育苗大棚、栽培棚、有机肥等各种形式进行帮扶,更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撬动扶贫产业大发展。

2017年,资源县预脱贫5个村5400户贫困户。经过调查摸底,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来源少,特色产业少且未形成规模。

问题出在哪里,办法就解决到哪里!

针对扶贫产业薄弱问题,为了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资源县制定了《2017年产业化扶贫“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坚持以政府安排奖补资金为引导,以贫困户自愿出资筹劳为主体,以银行产业贴息贷款为辅助,以加快产业扶贫开发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建立保障扶贫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

该县帮扶干部在“攀穷亲、找穷根、摘穷帽”的过程中,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贫困户做好产业发展计划,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林下经济产业。对自愿参与扶贫产业开发的贫困户,经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验收,按项目规模给予相应的现金奖补,最高可奖补6000元,奖补资金直接打入贫困户“一折通”或“一卡通”。

瓜里乡大坪头村是2017年的预脱贫村,全村有贫困户42户。在扶贫产业“以奖代补”政策的激励下,贫困户纷纷发展起竹鼠养殖、铁皮石斛种植等产业。“有政府‘以奖代补\’政策的激励,我们村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益。”大坪头村支书唐天本说。

河口瑶族乡高山村地处偏远,道路崎岖,信息闭塞。但帮扶干部带着帮扶政策走村入户,修通了路,发展起了致富产业,全村24户贫困户全部搞起了生猪养殖。“以前村里有的贫困户‘等靠要\’、不肯干,现在县里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又有帮扶人出谋划策,大家都干劲十足。”看着贫困群众主动忙起来,高山村支书张德雄兴奋地说。

贫困户杨文喜从帮扶人全洪连那里得知生猪养殖“以奖代补”的政策后,在原有养殖3头生猪的基础上又购进4头,同时还养了100余头山羊,目前部分生猪、山羊已经出栏。经验收组核验,他符合资源县扶贫产业项目“以奖代补”政策,因此获得了“以奖代补”资金6000元。

“这笔奖励资金对我来说很及时、很重要,帮我解决了扩建山羊养殖栏舍的难题。”杨文喜将奖补资金取了出来,准备购买材料扩建山羊栏舍。

据了解,自实施扶贫产业“以奖代补”政策以来,资源县贫困户发展西红柿、辣椒、有机蔬菜种植以及牛、猪、山羊、竹鼠、鸡养殖等产业积极性高涨,目前已“遍地开花”,初步形成乡乡有品牌、村村有特色、户户有收益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该县已发放“以奖代补”资金234.38万元,惠及54个村900余户贫困户,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自主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真正将“输血”扶贫变成了“造血”致富。

新闻推荐

夫妻俩捕食癞蛤蟆 妻子不幸中毒身亡医生提醒:别把癞蛤蟆当美味

本报讯(记者莫俊)日前,资源县的一对夫妇在食用了捉来的癞蛤蟆后,出现中毒反应,其中一人随后宣告不治,另一人被紧急送往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该病人病情现已基本稳定。3月2日,记者从市第二人民医院了解到,最...

资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