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废柴变成宝

桂林日报 2020-04-27 10:07 大字

廖可飞在车间制作以沙糖桔树枝和永安当地的竹子为主要材料的“迎客松”。

这些造型生动的“梅花鹿”所用材料都是沙糖桔树枝。

这棵精致的盆景枝干造型是用沙糖桔树根做的。

廖可飞在指导工人制作“迎客松”。

一名女工在车间认真制作作品。

一个贫困户工人正在用高压水枪冲掉沙糖桔树皮。他每个月能领到5000元工资。

□本报记者何平江通讯员李小林韦克源/文记者何平江/摄

说起沙糖桔,在桂林可谓家喻户晓,它曾经创造不少致富传说。如今在永福,沙糖桔又有了一个新的传说。有个农村青年把农民砍下来当作柴火烧的病树、老树高价收购,拿到工厂里捣鼓几下,就变成几百块甚至成千上万块钱的艺术品,而且还卖到了国外。不仅如此,这小伙还带着村里几十个贫困户一起实现了脱贫致富。

这个青年就是永福县永安乡永富村的廖可飞,刚四十出头。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务农,20岁时南下广东打工,在一家根雕工厂当学徒。因为没有技术,只能从杂活、苦活、累活干起。看着工厂里的技师们神奇地将一些不起眼的木头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廖可飞渐渐地也对根雕产生了兴趣,暗下决心要学会这门手艺。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廖可飞终于学成手艺,开始独立闯荡市场。

有一次回乡休假,廖可飞偶然发现村子里到处都种上了沙糖桔,一些病树、老树被砍下来,要么被村民当柴火烧,要么被丢弃在路边。看着这些桔子树的枝条和树根形状,廖可飞脑海中却浮现出一只只飞禽走兽、一棵棵迎客松的形象。后来,廖可飞在村子周边的大山上还发现很多朽木、老树根都非常适合做根雕“家乡有这么多的好材料,自己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在外面打拼?”廖可飞在心里合计着,如果把工厂搬回老家来,材料采购成本可以大幅降低,而且可以带着村里人一起做,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没有过多的考虑,廖可飞2017年把根雕车间建在了永安乡永富村。当时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永富村还有不少贫困户。廖可飞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招聘工人时优先选择村里的贫苦户,先后有18户贫困户来到廖可飞的厂里做事。这些贫困户没有根雕基础,廖可飞和厂里的师傅就手把手地教。掌握一定技术后,贫困户在工厂的工资也从3000元慢慢涨到5000元,甚至1万元。有些贫困户在厂里工作2年后,不仅脱了贫,还盖起了小洋房。

为了让村民更方便照顾家庭,廖可飞就让他们把一些要加工的物件带回家去完成,例如做迎客松针叶的竹签都是工人在自己家里做好了拿到厂里交货。他还鼓励技术好的贫困户自己去找材料在家做成成品,可以卖给厂里,也可以自己在网上销售。

2019年,廖可飞的工厂销售额近千万元,产品种类达几十个,有精致的盆景、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也有别具一格的灯具桌椅,这些作品多是按订单制作,有的自己设计造型,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而所用的材料70%以上都是村民砍掉的沙糖桔老树、病树。工厂每年光从村民手上收购的废弃树枝、树根就花费近百万元,2019年还挂牌成为了永福县的扶贫车间。

几年来,廖可飞坦诚地把技术教给村民,有5个徒弟已经出去“单干”了,但他从来不担心会被“抢生意”,反倒是希望大家一起来把规模做大。“我们现在市场做开了,产品可以卖到全国各地,甚至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如果我们这里有更多的人加入根雕制作,形成了集群效应,市场就会越做越大。而且我们这里山上的木头和沙糖桔树枝、树根完全能够满足创作需要。”

新闻推荐

永福:产业奖补激发内生动力

本报永福讯(记者/李耿通讯员/李小林)“有了产业奖补这个扶贫好政策,我种砂糖橘更有信心,底气更足了!”4月7日,看着长势良好的砂...

永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