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空中常现“桂林蓝”桂林环境质量全方位一体化提升

桂林日报 2017-12-19 09:21 大字

近几年桂林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天空中常现“桂林蓝”。记者何平江摄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右三)到市环保局调研,市环保局局长邓学云(右二)陪同。通讯员潘川摄

桂林市副市长彭代元(中)、市环保局局长邓学云(前左一)出席桂林市预拌混凝土企业搅拌场扬尘防控和搅拌车辆管理现场会。

市环保局局长邓学云(右二)带队到永福县检查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

临江下里片区漓江截污整治项目成果

六狮洲片区漓江截污整治项目成果

据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底,桂林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91天,比2016年同期增加2天,是全区唯一优良天数有所增加的城市,综合指数从3月起连续9个月下降幅度排名全区第一。三年前,桂林的空气质量曾一度全区垫底,而经过三年的整治,大家都感受得到,桂林的大气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桂林蓝”常现。更有细心市民发现,近来走过灵剑溪、南溪河时不再恶臭扑鼻了。

其实,桂林近几年来除了大家感受明显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改善,整体环境质量都在提升,这其中还包含人们平时不太熟悉的辐射环境和声环境。

大气环境整治:开展“五大专项行动”,打出“十大组合拳”

2009年至2014年,桂林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下降,201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有250天,PM10浓度达到最高值8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一度在全区排名垫底。大气环境整治,成为当时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1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摆脱全区空气质量排名垫底的尴尬局面,市里出台《桂林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环委会”)进行重新调整,市委书记担任第一主任,市长担任主任,市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各县(区)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强化了对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在全区率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和监督。“这解决了原来大气污染防治履职不到位、协调难度大的被动局面,强化了大气污染防治‘一盘棋\’的观念。”

“具体来说,市里制定了《大气污染专项治理方案》,在近三年间开展了‘五大专项行动\’,打出‘十大组合拳\’,投入15亿元从砖厂、燃煤、火电、采石场、油气、油烟、渣土车、道路、堆场、机动车等10个方面进行专项整治。其中,以砖厂、锅炉、建筑工地、渣土车运输和机动车尾气作为重点突破口。”

关于燃煤小锅炉整治,市里制定严于国家和自治区要求的实施方案,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对全市550余台燃煤小锅炉进行整治,整治完成率达95%,同时市县出台整治燃煤小锅炉补助办法,激励企业主动实施燃煤小锅炉整治。

对于砖厂整治,市环委会对全市248家砖厂进行专项整治,关停76家,限期整改172家。同时开展砖厂在线监控设备安装工作,167家砖厂将于年底全部完成。

控制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方面,市环委会要求建筑工地除严格执行6个100%(施工现场围挡率、进出道路硬化率、工地物料遮盖率、场地洒水清扫保洁率、密闭运输率、出入车辆清洗率),同时在重点项目现场安装PM10、PM2.5在线监控仪,实现了扬尘实时监控。自2017年起禁止在建筑施工工地现场搅拌砂浆。

在规范渣土车运输管理方面,桂林市成立19家建筑渣土运输公司,购置190台新型智能渣土运输车,实行渣土运输公司化运作,同时出台《桂林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开展渣土运输专项整治行动,通过24小时不间断路面巡查、设卡检查等方式持续加大对渣土车管控力度,严查渣土运输撒漏、超高、超载、未覆盖等行为,渣土运输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2015年以来,桂林市对采石场开展了整治,特别是在环保部对桂林市挂牌督办后,整治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力度,全市197家采石场采用休克疗法,目前全市正常生产的仅30余家,一大批设施简陋、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采石场被强制关闭。同时,对全市采石场进行重新规划,严格控制数量和规模,过去点多、面广、粗放式开采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在机动车尾气和油气整治方面,市里投入2亿元对市区公交车进行清洁能源改造,购置了300辆新能源公交车。2017年前10个月,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共计10505辆,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4276辆淘汰任务;完成225座加油站、4个加油库、77台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改造任务。

此外,桂林市还投资4.35亿元,对全市55条街道进行“白改黑”,减少了扬尘污染。桂林市的机械化清扫率从2012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80%,在主干道,常态化洒水每天6次,预警情况下达到8次以上。

据统计,2016年,桂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6天,比2014年增加56天;2017年前11个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91天,比2016年同期增加2天。

水环境改善:漓江流域干、支流截污成效显著,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国家发布“水十条”。根据国家“水十条”相关要求,2016年初市环保局编制完成了《桂林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随后又陆续编制了《桂林市水污染防治2016年度工作计划》、《桂林市水污染防治2017年度工作计划》,列出了各县(区)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本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和任务清单,并由市政府颁布实施。“桂林的‘水十条\’实施两年来,效果明显。”

住在栖霞桥和八一桥附近的市民肯定印象深刻,几年前流经这里的灵剑溪和南溪河水体又黑又臭,对附近的居民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

“灵剑溪、南溪河,以及灵川的道光河,当时都被相关部门鉴定为黑臭水体。黑臭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经调查分析,主要是沿河的城中村居民区、工厂企业、餐馆、农家乐的污水直接排到河里形成的。”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分析。

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漓江市区段截污工作会议,要求彻底清查排污口,制定最佳的截污方案。“所谓截污,就是发现漓江沿江直排入河的污水口,然后对这些污水口进行改造,接入城镇的市政管网,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至2016年底,由漓管委牵头实施的漓江市区段一期工作基本完成,耗资4.6亿元。2017年,投资1.63亿元,继续巩固提高一期治理效果,漓江(市区段)排污综合治理项目(二期)也正在按计划实施。”

漓江流域的治理分两块,一块是城市的污水截流,另一块是解决农村的污水问题。

农村污水对漓江污染的问题主要是沿江的家家户户化粪池、厨房、养猪形成的污水全都直排到小河里,小河流入支流,支流再汇入漓江,对漓江造成污染。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就是,在污水横流比较明显的村庄收集污水,建污水处理站,就地处理,处理达标了才排放。

2011-2016年,全市共投入农村环保专项资金4.91亿元,重点对漓江流域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共建设农村环境整治项目520个,其中污水处理项目466个,垃圾收集转运项目54个,项目涉及10县1区,受益人口达到1425000人。

桂林水环境改善,还有一项不得不提的就是青狮潭水库环境综合整治。

“2013年以来,桂林市政府耗资近4000万元开展了大规模的青狮潭水库环境综合整治行动。2014年初青狮潭水库库区392家养殖户的31.345万平方米网箱养殖全部拆除清理完毕。”

经过整治后,青狮潭水库的水质得到很大改善,根据青狮潭水库的水质加密监测报告显示:青狮潭水库水质已逐渐恢复和好转,基本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

2015年6月,青狮潭水库开始进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2016年,青狮潭水库进行周边村庄污水治理;2017年10月,青狮潭水库成功获得2017年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1027万元,用于青狮潭水库生态修复。

辐射环境管控:让城市的电磁辐射信息更公开透明

桂林市的核与辐射监督对象大致有四个方面:放射源、射线装置、通讯基站和变电站。目前,桂林市的放射源大多用于企业的生产及探伤方面,医院射线装置的监督管理也比较正常。近几年,老百姓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变电站和通讯基站的电磁辐射方面。

由于电磁辐射具有看不见、摸不着、人体无法感知的特点,公众普遍对它缺乏科学了解,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变电站和通讯基站建设越来越多,导致桂林市电磁辐射投诉呈上升趋势,有些还差点演变成群访群诉事件。因此,市环保局采取了多种增加信息公开的方式,消除居民对变电站及通讯基站辐射的误解。

一是建成广西首个变电站电磁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辐射监管开启“互联网在线监控+公众参与”模式。

2017年6月14日,变电站电磁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服务器和数据平台在市环保局安装完毕,这标志着广西首个变电站电磁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正式启动建设。在此监测系统建设过程中,市环保局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推动市供电局加快在线监控终端的建设,完成变电站选址、在线监测系统和LED显示屏的安装。该系统的建设填补了广西电磁辐射在线监测系统的空白,系统建成后,变电站外的显示屏将实时显示周边电磁环境数据变化,公众也可以登录市环保局网站查看数据,在很大程度缓解和减轻公众对电磁辐射的误解和担心。

二是加大电磁辐射知识的宣传力度,联合铁塔公司和三大通信运营商开展“电磁辐射安全环保宣传进社区”宣传活动。

市环保局邀请电磁辐射领域专家现场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当面对手机、微波炉、小区通讯基站、小区变电箱等各种设施的辐射剂量监测,帮助大家直观地认识电磁辐射,消除顾虑和担忧。

同时,通讯基站电磁辐射的信息公开透明工作已列入了明年计划。今后,市环保局将参照变电站电磁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模式,推动桂林市通讯基站的电磁辐射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一旦建成,桂林市的电磁辐射信息公开工作将大大向前推进,老百姓可以更直观消除对电磁辐射的误解和恐慌。

声环境监控:城市噪声监测数据下降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桂林市噪声常规监测分三块:功能区声环境监测、区域声环境监测和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

根据2017年的桂林市声环境质量统计数据,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2.2分贝,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等级划分属于二级,评价为“较好”,与2016年相比,下降1.0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5分贝,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等级划分属于二级,评价为“较好”,与2016年相比,下降1.2分贝;功能区声环境监测方面,1、2、3类功能区昼、夜间均达标,4类区昼间达标、夜间超标,与2016年相比,除1、3类功能区夜间噪声上升,4类昼间噪声持平外,其它各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噪声均下降。

进行监测的意义在于,可以掌握城市声环境总体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因地制宜改善声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2017年噪声监测数据比去年有所下降,一方面是桂林市继续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噪声,加大对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监察力度。另一方面,桂林今年道路“白改黑”工程以及鼓励公共自行车出行的策略也对道路交通噪声的减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道路‘白改黑\’,车辆通行发出的噪声就小;大家都骑单车出行,机动车发出的道路噪声也会减小。”

记者陈延明(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环保局供图)

新闻推荐

桂林农村“厕所革命” 小改造带来大变化

荔浦县修仁镇柘村村民陈莉家里,改造后的卫生间焕然一新。“改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太大了,环境干净了,苍蝇、蚊虫少了,我们也过上城市一样的生活了。”时下虽是严冬,行走在桂林的广大农村,到处是一片欣欣...

永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