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得活水来 广西文化旅游改革创新案例解读
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 《桂林千古情》演出剧照。 达吽小镇夜景。 黎艳艳/摄 阳朔三千漓·中国山水人文度假区。
本报记者吴丽萍通讯员李志雄杨馨怡
编者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改革创新,下好文旅发展先手棋,促进文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文旅产业成为我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
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的严峻形势下,全区各地更是奋力开拓,创新发展。去年12月,自治区文旅厅公布了2021年广西文化旅游改革创新十佳案例和16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古村落开发、特色小镇建设、旅游度假区打造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广西文化旅游的韧性和活力,为我区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千山万弄行路难,云梯架在绝壁上。”这曾是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的真实写照,资源的匮乏,让产业难以发展,要寻求出路,只能转型。2019年7月1日,大化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点——达吽小镇盛大开街,成为通过文旅兴业富民的成功典范。
达吽小镇投资约10亿元,以长寿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为主打品牌,融合了美景、美食、健康养生产业,小镇包含3个景区、12家酒店、5家娱乐场所、约300家餐饮店,配套建设美食广场、美食步行街、古玩街、休闲酒吧街等功能区,逐渐形成酒店、餐饮、娱乐等夜间多元消费业态。去年,该镇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约8亿元,营业收入约6亿元,在小镇就业的群众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去年,我的餐厅营业收入约500万元,对达吽小镇的未来我充满信心。”在小镇上经营柠檬鸭店的韦善豪说。
“非遗+旅游”是古岳坡转型的重要手段。古岳坡曾是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的一个空心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濒危,南阳大鼓、芭蕉香火龙、纺织工艺、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面临失传。2015年以来,古岳坡引进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创客和艺术家等入驻,通过复兴传统技艺和创新民族文化遗产去唤醒和激活乡村文化。如今,村里有了民俗文化展示厅、村史陈列室、古笛纪念馆、民歌传习馆等,古岳坡也被评为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艺术兴村,百姓致富。2021年,古岳坡共接待游客31.42万人次,累计收入超过352万元。
合山市拥有百年煤炭开发历史,在转型上,该市充分发挥具有丰富工业资源的优势,以文化植入提升旅游特色,建设了国家矿山公园、矿山博物馆、旅游小码头等旅游设施,还进行旧铁路改造、美化,建设铁路自行车、铁路十里花廊等项目,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工业旅游城市的华丽转变。
融合:产业升级壮大
2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广西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总投资160亿元的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了欢乐部落、壮美漓歌、军博园、漓江后海商业小镇等8大文旅业态。度假区在建筑中融入了壮、苗、侗等少数民族元素,在业态中引入了广西特有的非遗、民俗、文创,实现了世界级文旅综合体与当地文化融合的全新探索,成为桂林文旅消费体验新地标。其中,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大型山水民族大秀《壮美漓歌》,展现了八桂文化和桂林山水的精华,备受游客欢迎。
“度假区自2021年6月开业以来,市场反响十分热烈,迄今已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桂林市文旅部门相关人士介绍。
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亦闯出了好路子。
该试验区以南丹勤泽格拉(铜鼓舞)、刘三姐歌谣、瑶族服饰、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等非遗项目为重点,建成宜州刘三姐故里旅游区、南丹歌娅思谷景区、巴马长寿岛景区、巴马仁寿源等4家国家4A级非遗景区,2家四星级民族文化酒店,以及多家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区,推出少数民族风情游、刘三姐民族风情游等非遗精品旅游线路,文旅新业态蓬勃发展。
“南丹县歌娅思谷·中国白裤瑶生态民俗风情园景区以白裤瑶文化为核心,在景区内建设铜鼓坊、瑶族服饰制作工坊等,组织当地群众参与铜鼓、瑶族服饰、壮族刺绣等非遗文创商品的制作、租借、销售,还利用壮族蚂?节、白裤瑶年街节以及壮族、苗族丰收节等节庆,开展打铜鼓、打陀螺等民俗活动,进一步丰富景区活动,增加游客体验,景区游客接待量持续上升。”南丹县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在文旅融合方面,贺州黄姚古镇有效利用拥有197副楹联的文化资源优势,将黄姚古镇·龙门街打造成为具有古镇特色的楹联文化街区,并举办“黄姚古镇杯”海内外楹联大赛,让古镇人气大增。
创新:市场活力飙升
3
“晨起看日出,晨落看江景,在阳朔三千漓·中国山水人文度假区享受渔樵耕读的日子,好不自在。”四川游客苏女士称特喜欢这种融于大自然的地方。
2019年3月开业的阳朔三千漓·中国山水人文度假区整体规划占地面积约2200亩,总投资近40亿元。度假区分3期递进式开发,一期已开放,以漓江“漁”文化为主题,依托大源河沿岸山水风光资源,打造漓江畔文化风情特色小镇;二期以田园生态游乐为主题,面向家庭型全龄客群,打造田园亲子游乐、农事体验、主题精品民宿等项目;三期以山林为主题,打造野奢山林运动度假、会务康养等产品。项目全部落成后,将成为集观光旅游、人文体验、休闲度假、田园游乐、山林运动、会务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示范性休闲度假小镇。
“已投入运营的慢活天街文化旅游街区有文创集市、主题酒店、艺术展馆、特色餐饮、文化演艺等商业业态和体验内容,生活化、场景化的空间设计让游客感受到浓郁且真实的渔家文化,此外,引水入街,结合沿岸景观打造的滨水集市,再现千年渔村的繁荣景象,受到游客欢迎是必然的。”一位业内专家认为。
桂林千古情景区以“主题公园+文化演艺”为经营模式,依托当地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及风土人情,融合顶级实景体验和交互娱乐,创新打造一台根植当地文化“根与魂”的演出,填补了桂林白天无大型文化演出的空白,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
该景区从2018年7月开业至今,大型歌舞表演《桂林千古情》累计演出约2577场、接待游客超946.65万人次,旺季时一天演出高达8场,单日游客接待量超4.2万人次,赢得了无数游客的好评。
突破:项目建设加快
4
重大项目是文化旅游强区建设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区坚持“项目为王”,出台系列政策,文旅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桂林逍遥湖景区当初进驻大坪镇茯荔村时遇到了用地难题,项目迟迟未能启动。”桂林市文旅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整个逍遥湖景区占地3000多亩,按照以往的传统政策,旅游项目用地不分类别,全部按照建设用地报批或者征地,景区开发只能纸上谈兵。
根据桂林市旅游用地“新政”,旅游景区中未改变农用地用途和功能,未固化地面,未破坏耕作层的生态景观用地,可按实际地类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正因为有了这条新政,原本数年无法推进的漓江逍遥湖景区终于得以建成:2800多亩保留自然生态景观,仅有200亩用来建设停车场、酒店等设施。
逍遥湖景区建设是桂林市探索旅游产业项目用地分类管理、分类供应机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桂林根据国土资源部批复的《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积极开展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分类管理,按需供地,土地节约集约成效显著。据统计,试点期间有19个重大旅游项目实施旅游用地分类管理,共节省建设用地指标4.07万亩。
据了解,桂林市还因地制宜,创立“旅游项目宗地出让”模式,创造性提出将一个立项的旅游项目所涉及的不同用途的多个地块作为单一宗地,由规划部门出具统一的规划条件进行出让,此举既保障了项目投资人的收益,也增强了桂林旅游投资吸引力。
此外,通过探索和实践农民利用集体土地参与旅游开发和分享收益的方式,形成了自主经营、门票分成合作、林权流转合作、股份制合作、土地租赁合作等多种模式,并制定《桂林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开发旅游流转暂行办法》,有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桂林的成功经验已在区内推广,在贫困地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可享受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政策,使政策辐射范围不断扩大。”自治区文旅厅产业发展处处长苏尉东介绍,今年全区文旅产业重大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60亿元,下一步,自治区文旅厅将紧密协调相关部门,在创新用地政策、拓展投融资等方面持续进行探索和实践,加快推动文旅重大项目建设步伐。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阳朔讯(记者/李贤通讯员/莫捷)12月2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广西军区司令员何仁学到桂林市阳朔县,就民兵应急救援、红色资源...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