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红岩山摩崖石刻

桂林晚报 2020-11-05 09:56 大字

红岩门

宋代王诩题记摩崖

■朱锋/文莫树英/摄

在阳朔县高田镇竹蔸寨村边,有一座孤立挺拔的山峰,海拔高度208.6米,相对高度86.6米。山下有洞,洞口与地面齐平,洞室呈东西走向贯穿山体,洞长42.8米,最高处约12米,最宽处9米,最窄处1.5米。因东端洞口上方峭壁石色橙红,名红岩,山因岩名。又因该岩东端有并列二洞口,当地人习惯将山和岩洞及洞前地段统称为同岩门、红岩门。洞内有多处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部分摩崖已难以辨识,现将尚可辨识或部分辨识的3处摩崖浅析如下,以飨读者。

宋代王诩题记摩崖阳朔县已发现镌刻年代最早的石刻

在红岩山岩洞西端洞口石台上,有一幅行书石刻,幅宽98厘米、高60厘米,文曰:“太原王诩和之、南阳白囿仲广、浔阳陶世阎梦臣、东鲁吕涛景山偕游。时至和乙未夏六月七日。渤海高遵路夷尗题。时奉命押安南静海贡使。”(注: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石刻文字解读:至和乙未年,即宋代至和二年(1055年),山西太原人王诩、字和之,河南南阳人白囿、字仲广,江西浔阳(现九江市)人陶世阎、字梦臣,山东人吕涛、字景山,四人一起在夏天的六月初七游览了红岩山。当时四人是奉大宋朝廷之命,护送安南国来中原进贡的使臣返回安南国的。之所以称为“押”,或许是为了显示大宋朝廷对安南这个南蛮属国的威严吧;因唐代朝廷便在安南一带设置了“静海都护府”这样的行政、军事管理机构,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在此将“静海”与安南并列,凸显了安南之于中原的地方性。这处摩崖是位名高遵、字路夷的渤海(现东三省等处)人所题写的。“尗”(读叔)者,小也,谦词,“尗题”即小题。

这幅摩崖刻于1055年,距今已有965年了,是阳朔县迄今为止发现镌刻年代最早的石刻。因所处位置通风良好、又避免了日晒雨淋及人畜踩踏,故虽年深日久仍保存较好。此石刻彰显的重要意义有二:一是明白无误地记载了安南(今越南国大部)曾作为中国的属国,派贡使前来中原(北宋朝廷)进贡;二是阳朔县竹蔸寨、红门山处古代曾是“苍梧大路”(亦称桂梧大道、苍梧大道)古道的重要节点、来往交通必经之处。

宋代端夫等题红岩山诗摩崖十三州文士曾在此击节唱和

阳朔县地处交通要冲,古道众多。主要的古道为“苍梧大路”:即古、近代由中原经桂林(湘桂古道)、阳朔再经平乐、梧州至岭南的东南方向,终点为番禺(广州);由中原经桂林(湘桂古道)、阳朔再经荔浦至岭南的正南方向,终点为廉州(合浦)、安南(越南)。上文所述的安南国贡使进贡中原北宋朝廷的线路,即是走安南、廉州、荔浦、阳朔、桂林、湘桂古道、中原等这条交通线。宋代这条交通线在阳朔县有一处重要节点,即为竹蔸寨、红岩山处。因古代从桂林过阳朔至荔浦,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条是沿现在的桂(林)阳(朔)公路走向经过阳朔县城,另一条是在阳朔县白沙镇遇龙堡处沿遇龙河而下、不再经过阳朔县城。但不论是否经过阳朔县城,都要经过竹蔸寨、红岩山处。

竹蔸寨村有一处古渡口名青厄渡,曾为阳朔的重要渡津之一,因其重要与繁华,古代众多文人雅士曾在此游览交流、击节唱和。在红岩山岩洞西北端洞口内岩壁上,就有宋代熙宁年间(约1068年)端夫等十三州文士题红岩山诗摩崖。此摩崖石刻幅高28厘米,宽32厘米(已残),字径2.5厘米,刻题了端夫等在红岩山唱和诗三首,第三首字迹已残,无法辨识。其中二首诗文为:

碧莲丛里偏饶碧,群玉峰中更出群。信是列仙来往处,卓然孤秀在青云。端夫。

一山孤秀△△△,不假丹青自绝群。山下更通仙洞府,石门长日锁烟云。君良。

(注: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为无法辨识的字)

在该摩崖往洞内东侧约10米处,有君良、端夫游岩的题记摩崖,原为竖刻4行,现仅可见3行,每行4字,文为“君良、端夫与几试十三州文士△△△△”12字(幅高32厘米、宽30厘米)。唱和诗当是这些十三州文士此次游岩所作。君良何许人暂无考,端夫却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文化人、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端夫(1007—?),名李时亮,又名李春华,端夫为其字,广西玉林博白县李村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科章衡榜榜眼及第,之后在阳朔任职县吏多年(上述摩崖当是他在阳朔任职时所为,其名字还在阳朔县内3处宋代石刻中出现),之后曾任桂州录事参军、权知全州军州事,供备库副使,知廉州,知钦州,知琼州,后累官至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从二品)。曾向宋神宗上奏时政得失五十事、平边十策等,因功御赐金绯鱼袋,封开国伯。文学上,与陶弼(曾任阳朔县令及邕州等7个州的知州)有《赓和集》《李陶集》。《永乐大典》《宋诗拾遗》《與地纪胜》等载有其诗。端夫曾多次带兵抗击交趾(即安南)侵略者,其4个儿子在反击侵略者战斗中以身殉国。

竹蔸寨、红岩山现在仍然是“列仙来往处”的“仙洞府”

竹蔸寨村是阳朔县高田镇凤楼村委所辖的一座自然村,坐落于被誉为“小漓江”的遇龙河、金宝河交汇处。古、近代它曾“商贾云集、车马塞道”,繁华一时,一方面凭借的是优良的交通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是得益于此地秀甲天下的山水风光。

美轮美奂的山光水色使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之流连忘返。“碧莲丛里偏饶碧,群玉峰中更出群。信是列仙来往处,卓然孤秀在青云。”这是近千年前端夫摩崖石刻对竹蔸寨、红岩山处山水风光的赞美,亦是今天竹蔸寨村秀美景致的真实写照。这里是阳朔山水田园风光的精华所在,移步成景、处处入画。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在村旁的“潘庄”居住,他在此所作的《漓江春雨》《青厄渡》及《漓江船夫》等大作,再现了竹蔸寨独具魅力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阳朔籍著名摄影家李华兴的《晨雾》,就是以竹蔸寨遇龙河风光为景的摄影作品。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园林景观专家卡尔博士在徒步考察竹蔸寨、遇龙河景区后赞叹道:“这是我看到的最美丽的地方!”

随着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的不断实施,竹蔸寨村民的生活逐渐步入了小康水平。当地政府不断强化遇龙河流域的保护性建设与开发利用,村民们大都吃上了“旅游饭”,遇龙河景区目前已成为广西唯一一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9年接待游客已逾500万人次,竹蔸寨、红岩山真正成为了“列仙来往处”的“仙洞府”。

新闻推荐

柳州市到桂林市推介文旅产品和特色农产品

本报讯(记者庄盈)昨日,柳州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展示咨询中心(桂林)在桂林璟象酒店启用。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柳州市农业...

阳朔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