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桂林植物园体验自然的神奇
桂林植物园创立者陈焕镛的雕像,身后为其故居。
初夏五月,是蓝花楹盛开的季节。
以马尼拉草坪为中心的裸子植物区,是植物园内景色最美的区域之一。
□记者胡晓诗文/摄
在桂林—阳朔这条旅游黄金线上,大小景点星罗棋布,桂林植物园(桂林人习惯称它为雁山植物园)不是最起眼的一个,但它的科研特色,人文底蕴也许是最特别的。
始建于1958年的桂林植物园,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和钟济新创立,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建立的十大植物园之一,上世纪6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1996年开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实行研究所和植物园一体化建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广西丰富的石灰岩植物资源,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布局及中国科学院的学科布局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唯一以石灰岩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目标的综合性植物园。
植物园里古树参天,幽静宜人。这个园子不是很大,面积为73公顷,散布着桂花园、杜鹃园、金花茶园等园林。虽然当下不是这些鲜花的花期,但植物园里仍有不少植物等待着被发现欣赏:小路上,紫色的巴西野牡丹开得正盛;水面上,粉的、黄的睡莲已悄然绽放;池塘边上,近三百年历史的鹅掌楸随风舞动着酷似马褂的绿叶。
初夏五月,正是蓝花楹盛开之时。近期在微博上,“昆明蓝花楹盛开”“成都蓝花楹开了”等话题频频被网友点赞。桂林市民不用出远门,在植物园的珍稀濒危植物园里就能欣赏到这种花。记者看到,这株蓝花楹树高十多米,紫蓝色的花朵犹如繁星点缀在绿叶中,树下铺满了掉落的花瓣,为植物园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裸子植物区是植物园内景色最美的区域之一,也是植物园最先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园区。约600平方米的马尼拉草坪郁郁葱葱,柏科、杉科和松科乔木树种环绕四周,水池、假山、廊架等园林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森林画卷。
2016年,市政府在植物园里立起了“抗战时期李四光桂林住所旧址”的历史文化标识牌,也提醒着人们,这里不仅风景优美,同时还是个大家云集的地方。
抗日战争爆发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科学家们来到桂林,于1944年湘桂大撤退时撤往重庆。在桂期间,李四光主持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桂林科学实验馆工作,撰写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等多部重要著作。就在离标识牌不远处,桂林科学实验馆依旧完好保留着。据了解,这座中西结合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楼房,1938年由李四光亲自主持,著名建筑学家赵深设计建造。该馆曾聚集了一大批科学家在此工作,包括著名地质学家孙殿卿院士和著名植物生态学家、地植物学家侯学煜院士等。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在《桂林的文化区———良丰》一文中提到,1941年李四光发表《桂林科学实验馆概况》一文,具体介绍桂林科学实验馆所做的一些工作,如搜集广西全省各地矿产岩石化石标本并分类陈列,调查广西地层发育之情形,已制定地层层序图表30余幅,测制广西全省五十万分之一地质图等等,做出了重要的成绩。
1946年,科学馆移交给广西大学。1958年广西大学迁往南宁,科学馆移交给广西植物研究所。如今,这座见证了民国时期抗战历史和科学研究历史的老建筑,已被列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植物园的茂林中,还藏匿着一座桂林市历史建筑———陈公馆,是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植物园奠基人陈焕镛曾经的住所,建成于1948年。它与科学馆遥遥相望,共同讲述着植物园的传奇故事。
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桂林植物园已引种保留植物50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壮乡植物王国”。在这里,不仅能认识欣赏各种珍稀植物,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还能感受桂林抗战文化城的辉煌。
新闻推荐
酒店民宿入住率攀升,有的一房难求 为防控疫情,有的酒店实现无接触入住
游客在桂林竹窗溪语民宿参加野餐。景区供图5月1日,游客在大明山风景区体验滑翔伞运动。卢伊琳摄南国早报记者练才榕“五一...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