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桂林有趣的接桥民俗
图1扩建完善已有的桥
图2被拜祭的阳朔大桥
图3桑树桥
图4在现有桥上接桥
图5在沟渠上接桥
图6猫儿山下的接桥
图7猫儿山下接桥的祈祷文字
□梁福根文/摄
不晓得你注意到了没有,经常看到大桂林40岁以上的人名字里带个“桥”字,不管男女,打比讲什么桥送、桥赐、桥得、桥有、桥生、桥养、桥富、桥发、桥桂、桥财、桥运、桥双、桥聪、桥珍、桥秀、桥弟、桥妹……想一想你的同学、同事、熟人、邻居,或者长辈、领导、老师等等,是不是有人名字里头有个“桥”字?或者带“侨、乔”字?其实有部分“侨、乔”字本是“桥”字的误写。笔者的嫂子喊阳桥妹,有高中同学喊仁桥、桥娥等等。
那为什么大桂林人的名字里面常常带个“桥”字呢?讲起来板路就多了咯。这和桂林的民俗有关,也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在大桂林民间,如果久婚不育,或者小把爷体弱多病,或者认为小把爷难养,就有一种“接桥”或者“架桥”、“拜桥”的习俗。其实这在广西很多地方都有,壮族也有类似的习俗。
如果因为上面的哪种原因,去做了接桥、架桥、拜桥的仪式,那么一般会让小把爷的名字上面带上“桥”字。尤其是因为久婚不育,做了这种仪式的,最后生了把爷,把爷的名字就很容易喊做桥送、桥赐、桥得、桥养、桥生等。
这种习俗,有几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是做象征性的仪式;第二种情况是扩建完善已有的真实的桥;第三种情况是建一座实实在在的新桥,这属于建桥或者修桥。大多数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本人采风,还收集到了2016年下半年,阳朔县葡萄镇八塘村南约200米处,有人扩建完善桂阳古驿道上已有的一座真实的小桥的材料。(见图1《扩建完善已有的桥》)当然,最简单的是拜祭一座已有的桥(见图2《被拜祭的阳朔大桥》)。
建一座实实在在的新桥,自然是做善事。也是在阳朔县葡萄镇八塘村南约1000米处,有人在民国时就新建了桂阳古驿道上的一座真实的石拱桥———“桑树桥”(也喊双树桥)。(见图3《桑树桥》)
据八塘村84岁的老人家梁如志介绍,民国年间,葡萄圩上有一户开“苏杭”即指开布铺、绸缎铺的富人,富户有个独子,身体欠佳,有人跟他讲,他的儿子养不大,除非去架桥做善事。结果,这家富户果然出大钱,在与古驿道十字交叉的小河上架了一座石拱桥,方便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桂阳公路修通前,这条古驿道是桂阳之间的交通要道;在1990年代单车、摩托车、汽车在农村还没有普及之前,这座桥仍然是南北几十里的很多村庄的交通要冲。这座石拱桥有约210cm高,250cm宽,190cm长。一般人家想修这样一座桥根本不可能。
可能你会关心富户的独子后来养大了没有。机缘巧合,确实养大了,而且这家人后面还有人移居国外。真是架桥的作用吗?不好说。但是,心理作用肯定是有的,符合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作用原理。这绝对是件大善事,一定会带来好声誉,家庭成员、包括孩子的信心也会大受鼓舞,容易战胜疾病。医生们也会因为这家人的善心而使出浑身解数帮助救治孩子。
在民间,最广泛地存在的是第一种情况:做象征性的仪式。做什么样的象征性的仪式?这个讲究就多了,各地有所不同。
如果需要做“接桥”仪式,那么要预先选择一座现有的桥,或者一条小沟小溪什么的,包一些粽子,备一个红包,里面金额多少随意,一般是小红包,一两块钱,大不了10块20块,香纸蜡烛、炮仗、酒、酒杯……还有最重要的是两根或者三四根桃木做的“桥梁”。桃木是最佳选择,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认为桃木能够避邪、镇邪、斩妖。大小长短根据需要决定,一般是70-200厘米长这样。要染成红色,图吉利。
一切准备就绪,再择吉日良辰的大黑早,天还没有亮,没有人在路上走动时,来到目的地,准备恭谨的仪式,因为仪式不能被别人看见。
如果目的地是一座现有的桥,那么就摆出一些个粽子,斟上酒,焚香,点蜡烛,烧纸钱,在原桥上下游两侧的桥拱或者桥板之间,在预先选好的一侧,找到缝隙,钉入木柱,再搁上桃木“桥梁”,仪式性的使桥变“宽”了。拜,祈祷,放炮仗,之后放下红包,悄悄离去。(见图4《在现有桥上接桥》)
人们凌晨听见附件炮仗声也不知发生了什么。第二天,第一个过桥的人,看到仪式场景,知道有人“接桥”了,看看红包还在,就可以合情合理地捡了红包,高兴地为接桥者祝福,然后继续赶路。
假如选择一条小沟、小渠或者小溪什么的接桥,那稍微简单一些,仪式的其它内容一样,只需把“桥梁”横架在小沟、小渠、小溪上即可。(见图5《在沟渠上接桥》)。
接桥仪式多半是父母长辈去帮做,或者请人代劳,一般不亲自做。
这种民间习俗,大概是民间认为,造成生育障碍和孩子体弱多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某种神秘力量的阻隔,就像河流阻隔了两岸的通行。地理方面的河流阻隔,架桥后就解决了。那么,造成生育障碍和孩子体弱多病、不能顺利健康成长的那种神秘的阻隔力量的问题,也许也能够通过象征性的接桥仪式或者建桥行动,而获得解决。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仪式性习俗,甚至建桥善举。
而为了表现虔诚,或者仪式如果获得了所祈祷的结果,为了答谢桥梁,纪念仪式,就给孩子的名字里头带上了“桥”字。
自然也有例外,笔者小时候的邻家姐姐名字中带“桥”字,就不是因为“接桥”的原因。因为她母亲难产,家人赶快抬去20多公里之外的县医院,不想抬出几公里的时候,她母亲要生了;不能在大路上生啊,正好路上有座桥,便到桥下生下了她。为了纪念这个艰难困苦的“产房”,就把她喊做“桥妹”。
当然,对于接桥习俗,你可能有你的调查和理解以及解释。
这仪式性的“接桥”习俗,2010年8月10日,本人在兴安华江瑶乡的“忘忧谷”见到过很“豪华”的阵势,很有传统民俗的文化感。说豪华是“桥”两边布置了五色小彩旗,可谓彩旗飘飘,一根超过两米长、手臂粗的杉木做“桥板”。一面削平的杉木“桥板”上面用毛笔书写了祈祷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还有神秘的符号(应该是画的“符”)。祈祷的文字因为水泡,有些地方无法辨认了。能够认出来的是这样的:“如东皇公张坚固公元□□□□年□月□日长命寿旦天德利方架桥大吉大利□□度过三灾六难关煞消除度花之后祈保花男李□龙花根端正茂日袖条易养成人长命富贵”。(见图6《猫儿山下的接桥》、图7《猫儿山下接桥的祈祷文字》)
这段文字很古老,应该是固定的应用文,只改人名。从里头的这些词语“长命寿旦、天德利方、架桥大吉大利、度过三灾六难、关煞消除、度花之后、祈保……花根端正、茂日袖条、易养成人、长命富贵”,我们可以晓得就是祈求消除病灾、消除生命中的“关煞”等等,使接桥的“桥主”长命寿旦(应该是“诞”的误写)、大吉大利、易养成人、长命富贵。
东皇公是哪个?就是神话中的东皇太一,又喊做“东王公”,和西王母配对。有些古书讲他名“倪”,字“君明”,他又有好多称号:东木公、木公、东华帝君、东华真人等。《酉阳杂俎》《太平广记》《史记·封禅书》等书都讲到他。屈原《楚辞·九歌》还专门有一篇《东皇太一》。他是天帝,是至高神灵,和“泰一”“泰壹氏”“太一”“太一神”、“泰皇”等有关系。属于东帝,所以喊东皇。古代帝王春秋季节要到东南郊祭他。按照五行,东方属于“木”,所以,他的称号里头带东字和木字。神话中他和西王母都掌管寿命。
张坚固则是传说中的地下神仙,从古代到民国,买卖殡葬之地要写“地券”,上面一定要写“张坚固”是见证人。所以,他和生死有关。而“张坚固”名字本身就是吉利的,保佑祈祷者生命“坚固”。
“桥面”的祈祷文字,开头写天神东皇太一和地神张坚固,大概一是向天神东皇太一祈祷,二是请地神张坚固作证。
那“度花、花男、花根”又是什么意思?因为在大桂林民间,认为每个小把爷都是“花神”(花婆)送到人间的花朵,女把爷是红花、花女,男把爷是白花、花男。既然是花,就有根,根深才能叶茂。所以,要祈求“花根端正,茂日袖条”(“袖”应该是“秀”的误写,所以,大桂林人以前起名字也喜欢用“秀”字,“秀条”就是花枝长得好),“花根端正”才能“茂日秀条”。“度花”就是把成长过程中遇上“阻碍”“障碍”的花男、花女,通过接桥,让他们顺利“度过”“坎煞”,顺利健康成长。
想不到吧,名字里头带个“桥”字,来由还真不简单,还有那么多板路在里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汤世亮通讯员梁玉萍林志强)目前正值沙糖桔销售的关键时节,阳朔县高田镇党委政府了解到,由于疫情影响,该镇还有...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