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见证桂林工业辉煌的文化“金矿”

桂林日报 2020-01-07 09:24 大字

绢纺厂厂房自然环保的采光设计,契合了包豪斯遵循自然与客观的工业设计理念。

由汽修厂改造而成的瓦窑公社,如今已成艺术文化的绿洲。

智慧谷内,1969年的老厂房外墙画上了有趣的墙绘。

见证桂林电力工业史的桂林电厂,如今已被列入桂林历史建筑名录。

核心阅读

桂林这座城市因山水之美享誉天下,其工业成就同样值得桂林人骄傲———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海用雷达、第一套光纤室外试验系统、第一台(套)特高压电力电容装置,电子工业、橡胶工业产值曾一度占据广西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深厚的工业积淀也为桂林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工厂车间、机床设备……这些遗产记录着城市历史,体现着城市特色,是阅读桂林的重要物质载体。而它们独特的工业美学价值,也为桂林山水增添了一抹亮色。如今,工业遗产的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让这些工业遗产重现辉煌,展现地方特色,桂林市各界人士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本报记者胡晓诗文/摄

见证桂林工业辉煌成就,美学价值引人惊叹

“在桂林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次工业大发展的高潮。”时任桂林副市长、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的樊新鸿曾经这样对采访他的媒体记者说道。桂林工业大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是在民国时期。抗战前,桂林工业薄弱,当时公营的除电力厂和机械厂外,无其他较大工厂。民营工业也不发达,较有规模的仅有广宜安机米厂、民生木机纺织厂两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大量企业迁入大后方桂林,这成为桂林工业化的起点。第二次高潮始于1964年的“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桂林南药、桂林量具厂等一批企业迁入桂林,国家还在桂林布局了电科所、激光研究所、曙光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桂林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创造了第一次辉煌。改革开放后,桂林工业迎来第三次发展高潮,燕京漓泉、桂林三金、福达等一批企业快速崛起,为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这个国家老工业基地上,多个“第一”在此诞生: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海用雷达、第一套光纤室外试验系统、第一台(套)特高压电力电容装置,电子工业、橡胶工业产值曾一度占据广西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深厚的工业积淀为桂林留下了大批工业遗产。据了解,“工业遗产”的概念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最早被称为“工业考古学”。以英国为发源地,工业遗产及其相关研究活动在欧美各国陆续展开。2001年,工业遗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工业遗产的概念源自2006年。当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无锡举办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并发布《无锡建议———注重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提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时间要素,因此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概念。同时,这一概念对国际概念进行了深化,将其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联系,其范围也包含了非物质文化层面。

工业遗产见证了桂林工业的辉煌,承载了桂林工业的历史,它们的美学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桂林市当代艺术家席华表示,市绢纺厂有近20栋锯齿形建筑,是具有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厂房。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区也没有这么多连排的厂房,这在整个中国都属少见。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包豪斯风格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种称呼。包豪斯原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院的名称,该学院首次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工业设计理念,并提出三个基本观点:一、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位于市遇龙路西端的绢纺厂,筹建于1965年,1969年全面投产,原名广西第三绢纺厂,投产后更名为广西桂林绢纺厂,隶属广西轻工业厅,1970年下放桂林市,是绢纺行业综合全能大型二档企业。相关资料显示,到1990年,该厂占地22.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

2019年12月26日,记者走进绢纺厂看到,老厂房基本保存完好,红砖砌得工整结实,房檐做工细致,只因年久失修,一些屋顶出现坍塌,后来建的工棚也挡住了它们的本来面目。厂房高大宽敞,室外光线能透过锯齿形天窗进入室内,自然又环保。红色的外观与不远处的青山在线条与颜色上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和鲜明的对比,工业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处,一切都契合了包豪斯提出的工业设计理念。有艺术家对这些建筑倾慕不已,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工作室设在了这些旧工业建筑里。

工业遗产再利用,在桂林展现更多可能性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和见证,它还记录着城市历史,体现城市特色,是阅读一个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保护具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工业遗产,并作为城市生活与发展中鲜活的一部分,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

与此同时,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可以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全面复兴。它可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形成新的商业形态,产生新的就业机会,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桂林市在有效利用旧厂房上做了多次有益尝试,为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芦笛路8号原为桂林电子衡器厂厂址。叠彩区积极响应国家“退二进三”政策,采用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废旧厂区进行改造,建成了桂林智慧谷文创产业园微企孵化器(简称桂林智慧谷)———一个以文创教育、科技孵化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园。走进智慧谷,随处可见各种有趣的涂鸦,老旧的机床也成了园区装饰的一部分。巨型梅花鹿墙绘让一座诞生于1969年的老厂房面貌一新,多家小微企业已进驻办公;在另一座1972年的老厂房里,入驻了全市首家科技馆。据了解,目前智慧谷实际入驻企业70家,自2017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已成功创建桂林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桂林市众创空间,并在近期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入库培育机构之一。

智慧谷副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朱斌赞说,重新利用改造老厂房,相比新建楼房,可以为企业节省很多建设成本。此外,工业建筑高大宽敞,结构坚实,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二次隔断和分层改造,功能转换的余地很大,承租商户可以在工业建筑中找到理想的办公活动空间。保留老厂房,也能让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有一个怀旧之地,而且对年轻一代也有着难以抗拒的新鲜魅力。

在桂林城市的另一头,由汽修厂改造而成的瓦窑公社落成已久,这里计划通过改造三栋老厂房,打造“桂林的798”艺术区。瓦窑公社创始人谢安志介绍,汽修厂是苏联建筑风格融合中式屋顶,这在桂林是独一无二的。在瓦窑公社里,老机床、胶片电影放映机、老式电话……这些具有时代烙印的工业用品,像艺术品一样被陈列在各个角落。在怀旧的同时,在这里还能接受当代艺术的熏陶。自创立以来,瓦窑公社已先后举办了包括九城艺术联展、音乐会、诗歌朗诵会、时装发布会、茶艺会等在内的多场活动。

“老厂房高大的建筑结构非常适合当代艺术做展。而且工业遗产的历史积淀与当代艺术的气质相契合,比建一个新的美术馆更有文化内涵。”谢安志说。

在阳朔县漓江边上,一座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老糖厂是现下当之无愧的“网红”:设计师完整保留了当时用于蔗糖运输的工业桁架,巧妙地将现代设计语言融入历史建筑,打造了一个集现代化和老建筑于一体的度假酒店。该项目一经面世,就因别出心裁的设计收获了众多网友的赞美,并斩获多项世界级酒店设计类奖项。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韩强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论述:工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借助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实际上是在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抢救工业遗产也有助于控制建筑垃圾的数量,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护工业遗产,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也能在地区经济逐渐衰退的浪潮中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城市工业遗产重新摸底、梳理、分类,在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中也为城市积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工业底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历史价值受重视,工业遗产即将涅槃重生

民国5年(1916年),由桂林的广东帮富商英甫臣、黄翰庭发起,于城南文昌门外象鼻山西麓创办了桂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安装45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这就是国电广西电力有限公司桂林电厂的前身。

1958年,为满足桂林用电需要,自治区决定于瓦窑另建新厂,装机容量2.4万千瓦。工程分三期建设。第一期装机6000千瓦,1958年6月开工,1960年建成发电。第二期装机6000千瓦,1967年3月15日开始发电。第三期工程装机1.2万千瓦,1970年1月投产。工程总投资1579万元。厂房从东到西按主控制室、汽机间、除氧煤仓间、半露天锅炉房的顺序排列。

时光飞逝,瓦窑电厂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然而这座记录了桂林电力工业史的老电厂还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2018年5月,桂林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公布2017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将21处近现代建(构)筑物纳入《2017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名录》,桂林国电厂旧址作为唯一的工业建筑位列其中。

早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就已显示对桂林工业遗产的关注。2016年12月1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先后深入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就工业发展进行调研。他特别强调,桂林是广西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积淀较为深厚。要利用莱茵生物搬迁新厂区的有利契机,在老厂区规划建设一个工业博物馆,展示桂林工业发展历程,展现桂林现代工业文明,留住桂林工业记忆。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目前工业博物馆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时隔半年,赵乐秦再次提及老厂房的保护利用。2017年5月,赵乐秦到象山区进行调研时说,每座城市在历史变迁中都会留下一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印记,而这些老工厂就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凝结了一代人的情结。瓦窑片区是桂林老工业聚集地,聚集了许多老工厂。这是一笔宝贵的资产和财富,要竭力保留、合理利用。他说,桂林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进程中,不仅需要释放传统文化的力量,也要积极培育现代文化艺术,打造桂林的“红专厂”。瓦窑的这些老厂房就是文创的天然宝库。

辉煌过后的落寞是为了下一次更加的闪耀,桂林越来越多的老厂房正在迎接重生的希望。

新闻推荐

我在桂林等着你 写给我亲爱的百色老乡 □赵荣新

我在桂林等着你,我的老乡请带着你的爱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的邻居街坊来吧,我在桂林等着你,我的老乡...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