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洋县黑米酒

汉中日报 2018-11-06 09:49 大字

李青石晚唐诗人曹邺,字邺之,桂州阳朔人,生卒年不详,闻一多先生在《唐诗大系》中将他的生卒年定为公元816——875年。曹邺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故乡阳朔度过的。青少年时曹邺家境十分贫寒。他曾在写给科考中对他有恩的主考官裴休一首题为《翠孤至渚宫寄座上相公》诗中详细地描述自己考中进士之前自己家庭的境况,父母早亡,有一兄长也不幸早夭,兄长死后,“其下有孤侄,其上有孀嫂。”他家居住的境况是:“开户山鼠惊,虫声乱秋草。白菌缘屋生,黄蒿拥篱倒。”即使是丰收之年,粮价很低,但诗人一家依然常常填不饱肚子,“黄粮贱于土,一饭常不饱。”

曹邺走上仕途后为官清廉正直、体恤民情、直言敢谏。大约咸通末,曹邺任祠部郎中,后被任命为洋州刺史,成为镇守一方的地方长官。曹邺赴洋州任时,他的朋友郑谷作《送祠部曹郎中邺出守洋州》为他送行,诗曰:

为儒欣出守,上路亦戎装。

旧制诗多讽,分忧俗必康。

开怀江稻熟,寄信露橙香。

郡阁清吟夜,寒星识望郎。

郑谷诗中说出了曹邺以儒者的身份出守洋州,评价他的旧体诗内容多涉讽喻。并说洋州盛产水稻,特产柑橘香橙,是个富足的好地方。

曹邺在洋州任职时间虽然不长,留下的诗作也不多,但他是个亲民爱民、体贴百姓的好官。常常下乡,体验民间生活。他的一首《田家效陶》的小诗,生动描写了诗人在洋州乡间所看到的农家生活与劳作,诗中写道:

黑黍舂来酿酒饮,青禾刈了驱牛载。

大姑小叔常在眼,却笑长安在天外。

这首诗的标题表达出诗人对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钦慕与赞叹。

从这首诗描写的情景我们可以猜想到:一个秋高气爽、稻谷飘香的收获的日子,身为洋州刺史的诗人曹邺轻骑简从,来到秦岭南麓洋州一个小山村的农户院场,这家主妇一边与小叔子、大姑子从牛车上卸刚从稻田里收回的略带青色的稻草,一边与小叔子、大姑子开着不荤不素的玩笑。一家人忙忙碌碌、乐乐呵呵。看到穿着便服的诗人,朴实厚道的女主人热情地招呼着远方的来客。主人问讯客人来自何方,诗人道:“长安。”而农家叔嫂竟然不知长安在何处。了解诗人的身份后,主人热情地端出醇香的黑米酒招待客人,诗人深受感动,写了这首《山中效陶》记录这次难忘的山村野游。

诗人任洋州刺史时,洋州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就有用黑米酿酒为饮品的生活习惯。诗中所说的黑黍即黑米。黑米在我国种植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商代后稷就选育出了黑米作为重要的粮食品种普遍种植。《诗经·大雅·生民》说:“诞降嘉种,维巨维丕,维糜维芑。”“巨”和“丕”是两种黑米。《尔雅》解释说:“巨,黑黍。丕,一稃二米。”唐代孔颖达注疏《周礼》时说:“巨,黑黍之大者;丕,黑黍中之二米者也”。秦岭之南的洋州是黑米最早的产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洋县范坝村发掘春秋初年周平王时代的古墓时,发现墓葬的陪葬品中有黑米。说明2700多年前洋县境内已经广泛种植黑米,并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中。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组织专家对洋县黑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了审查。批准自2006年3月23日起对洋县黑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从曹邺的诗中我们看到黑米酿酒在唐代就在洋州十分普遍,普通百姓日常以黑米酒为饮品,说明唐代的洋州黑米种植很普及。今天洋县的黑米酒依然是非常醇美的酒中佳品。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恬淡、静谧的田园生活。诗人觉得这种生活如陶渊明田园诗所描写的那样美好,所以诗人将诗的标题定为《田家效陶》,其实田家未必知道陶渊明是谁,诗人自己喜爱陶渊明,有陶渊明的情结。全诗情境平实淡雅、富有生活气息、诗意纯美、语言质朴清新。

曹邺在洋州任职时间并不长,不久、他又被调回京中任吏部郎中。广西民族大学梁超然教授认为曹邺于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被免去吏部郎中之职离开长安回故乡。他的朋友诗人郑谷为他离职返乡写了一首《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诗,诗中有“贤人知止足,中岁便休归”之句,说明曹邺免官回乡时岁数并不大,还是中年人。其后的岁月里,曹邺隐居故乡阳朔,归耕田园、寄情山水,对阳朔山水多有题咏。至今阳朔县内还有许多曹邺遗迹:如曹邺故居遗址、曹邺读书岩、曹邺诗题刻等。尽管诗人生前仕途坎坷、生活困顿,但他死后却有幸葬于美丽的桂林山水中,与这美甲天下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新闻推荐

以投资奶茶店为幌子 骗朋友19万元

金城江讯一名男子以合伙投资奶茶店为名,诈骗朋友19万余元后玩人间蒸发。近日,金城江警方将潜逃至桂林市的犯罪嫌疑人陈某蒙...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