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从“粮票”到“钞票” 市场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桂林日报 2018-08-31 12:03 大字

如今许多老市民仍保留着粮籍证和粮票。记者秦紫霞摄

1983年,以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和股份制开始在桂林市各个工厂、企业推行。记者秦紫霞翻拍

迈开了几年的改革步伐后,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做法渐渐深入人心。1983年开始,桂林市各个工厂开始进行改革与革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时最时兴说的就是不吃大锅饭,实行承包制。接着有些单位就开始推行合同制了,这让很多当年进工厂就觉得抱了个铁饭碗的人感到冒险。但现在看来太平常了。”市无线电一厂的退休员工罗淑碧告诉记者。

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很多工厂效益实现了新的突破。据资料记载,当年市一建公司实行经济承包制收效显著,打破了长期以来“一季松二季雨三季抢四季拼”的老规矩。桂林制药厂通过改革工艺路线和原料配方,产量显著提高,年产值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一点七五,年平均利润增长了百分之七点五。工厂里轰轰烈烈进行着改革和革新,生产责任制深入人心。县区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也开始展开。据资料显示,1983年,阳朔县开始探索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经过一个月的探索,超过百分之十点三六完成扩股任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让不少群众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便利。街上的流动摊贩增多了,个体经营者也增多了,市场上的商品从单一的按需供应,渐渐走向多样。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指示,要求各地加快发展零售业、商业、服务业的步伐,满足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在桂林,据资料记载,1983年4月13日,民族街(朱紫巷附近)出现了待业人员摆摊设点开店营业的情况,个体商业网点有了新发展。

“从前买米要粮票,钱都没用,只认粮票。后来买米粉开始实行用粮票和钱一起才能吃,到最后粮票就渐渐淡出市场。百姓的生活也好了,肉、菜等食品逐步开放,餐桌也丰富了。”罗淑碧告诉记者。

随着经济的不断盘活,经济体制内的一些问题渐渐凸显。1983年开始,为了加强对流动摊点的管理,市食品公司开始对所属的流动摊点实行挂牌服务,接受群众监督。“当时为了方便群众购买肉食品,公司组织职工到农贸市场和偏僻街道、工厂进行流动摊点销售,当时流动摊点就有65个左右。但是刚刚改革,也缺乏相应管理,所以一些摊点出现了变相提价、短斤少两等情况,于是公司就制作了统一的牌子,写明价格、名称,进行挂牌经营。”贺明曾在市食品公司卖过肉食品,他告诉记者,自从实行挂牌服务之后,各种食品经营者纷纷效仿,明码标价的服务很受群众欢迎。1983年,平山蔬菜商店28名营业员文明经商,挂牌服务五十天的事迹登上了《桂林日报》头版头条。报纸还开辟了专门栏目,进行热烈讨论。

随着群众收入的提高,缝纫机、电视机等家电也开始走入市民的家中。“那个时候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我家是黑白电视,只有极少数人家有彩色电视,能选择的电视节目也只有几个,并且还分时段。后来市场上有卖红、白、蓝三色的彩色硬薄膜,套在电视机上,就成了简易的‘彩色电视机\’。即使如此,电视机也是我们小时候最新奇的家电。”今年52岁的张金国告诉记者。“1983年那年春晚开播,可谓是万人空巷啊!我是在舅舅家看的春晚,至今我还记得,当看到舞蹈演员时特别激动。那时候电视节目单我们都是在报纸上看的。报纸很畅销,特别是电视节目预告的那一页,我们这些孩子都是当宝贝一样收藏的。”张金国对1983年春晚的情景记忆犹新。

新闻推荐

她把试验田变成了示范园

她不怕吃亏,敢于失败,终把试验田变成了示范园,自己也被评为全区“十大种果女状元”――在阳朔县白沙镇蕉芭林村党支书赖玉梅...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