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认识到灵渠的价值访灵渠研究学者伍镇基

桂林晚报 2018-06-11 19:33 大字

伍镇基和他撰写的《解读古灵渠之谜》。记者吴思思摄

■记者吴思思

■伍镇基简介

伍镇基,1932年4月出生,广东台山人,大学毕业于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从事水利工程工作,并于1964年来到桂林,参与并建设了大大小小水利工程共140多项。同时,长期从事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的研究工作,撰写《解读古灵渠之谜》中英文版本,还原了灵渠在各个朝代的历史真貌,再现了尘封两千多年的文化瑰宝。

见到伍镇基老先生,不禁为他的精神矍铄、逻辑清晰感到惊讶,毕竟,他已经是一位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而作为桂林水利乃至中国水利建设发展的先驱者,当谈到水利工程以及他研究了半辈子的古灵渠时,伍老先生仍然充满了热情。

2008年,由伍镇基撰写的《解读古灵渠之谜》一书出版,其中就灵渠各朝各代的发展以及对水利工程的推动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根据大量史料与实践研究,将灵渠文化进行了科学的论证。随后在2014年,他又亲自撰写了该书的英文版,致力于把灵渠文化推广到世界。不难看出,这正是老一辈人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还原与尊重,同时也是在传播文化上,智慧与热情的完美体现。

访谈

与水利结缘做了一辈子的水利工程

记者:您是广东台山人,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下来到桂林,从事水利工作的?

伍镇基:我是在广东学的水利专业,进而进入到了广东省水电厅工作,之后在那儿认识了我的老伴,我俩在同一个工程组工作。因为老伴是桂林人,结婚以后商量了一下,我就申请调来桂林,之后一直生活在这里。

记者:您与水利工程又是如何结缘的呢?您开始从事水利工作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中国的水利工程是什么状况?

伍镇基:我大专选修的专业就是水利工程,这也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因为父亲的愿望就是希望我成为一个工程师,因此我就从水利上努力。当时全中国各地的水利事业差不多都是刚刚起步,所以我们一毕业,二十多岁的年纪就马上要走上工程开始实践。一帮毕业生也是在工程师的指导下,什么都学,什么都做。我记得在1956年,当时我才24岁,负责了广东湛江地区高州县的一个拦河坝引水工程,要灌溉二十万亩的农田,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整个建设是在冲沙河床上进行的,当时的领导就非常担心,沙滩上也敢起工程?并且工程也是当时没有出现过的,拦河坝拦河闸有4米高、200米长,利用水利自动开关。我对我们的技术非常有信心,最后这个工程在60天就完工了,直到现在都还在发挥着作用。包括后来来到桂林从事水利工作,阳朔、临桂很多水利工程都是当时我们一起建设起来的,大大小小有140多项工程。值得骄傲的是,我一辈子的水利工程都没有出过事故。

用水利的眼光查史料还原灵渠真貌

记者:一方面是建设现代化水利工程,一方面是古代水利的瑰宝,您是如何与灵渠结缘,又如何决定长期研究灵渠呢?

伍镇基:记得那是1971年的时候,当时我在进行冬修水利工作。虽然来桂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那一次还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灵渠。实际上,早在1951年我在学校读书时,就对它有所耳闻。终于可以看到它,我很激动,因为灵渠的拦河坝是卧箕式干砌石坝,这可是卧箕式坝的始祖。激动之余,我也注意到灵渠的拦河坝与左边的河岸组成了一个喇叭形渐变段,引导河水正向流入引水渠口,河道、渠道的水流向成一条直线,即使是现代的水利工程也是很难做到的。另外,在进水口旁我并没有看到冲沙闸的设置,但是进水的渠口却并无淤积的现象。这些都充分说明灵渠不管是从选址还是技术上,都体现了非常高超的先贤智慧,这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从此我开始主动深入地翻阅水利工程上的经典著作,为了读懂它而深入研究、考察。

记者: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撰写《解读古灵渠之谜》这本书,它又给当时的灵渠研究带来了什么?

伍镇基:也就是在深入的研究中,我逐渐发现不管是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还是今日的文籍,都对灵渠有着很多不真实的记载,比如都说灵渠是秦代建设的,但是其实它的很多工程在后世的东汉、唐朝甚至清朝都有补充完善。也正是因为一些文籍的误导,加上对灵渠的传说很多都是口口相传,缺乏确切的记载,研究时间长了,我就想把我阅读灵渠一些经典之作的心得写下来,还灵渠一个真貌。真正开始从事写作是到了1992年退休之后,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灵渠。《解读古灵渠之谜》这本书也正是为了还原灵渠在各个朝代的历史真貌,以及其中所蕴藏的科技文化和古代先贤的哲理思维。

记者:《解读古灵渠之谜》这本书多方面地还原了灵渠的真貌以及专业的考证,您是如何去做这些考证的?

伍镇基:首先就是要从各个方面的古籍资料去入手,基本上有记载灵渠的书籍我都去看过了。另外,还有一些比如《史记》等历史记载书籍里面,也会有一些关联性,这就要通过用水利的眼光去阅读,发掘背后所蕴藏的知识,再通过多次去往实地的考察进行科学的推断和论证。比如通过资料绘制出来的秦代灵渠工程示意图前所未见,而为了论述证明它,我前后根据河流地貌学原理、海洋河水资源的制约、坝址定位及坝工示意图,以及查阅南宋史料、《史记》中司马迁的一段游踪,包括秦代运饷方式和记录在兴安县志城郭图上的“秦史禄障川处”共八个根据证明得出,这也保证了这些结论的真实性。

撰写专著让世界认识到灵渠的价值

记者:注意到这本书还有英文版,也是您编著的,同时撰写英文版是出于什么考虑?

伍镇基:灵渠是梯级式船闸运河的始祖,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相比同样属于梯级式运河的巴拿马运河,灵渠的修建时间比它足足早了一千多年。作为一个水利工程师,在撰写了中文版后,我觉得有责任把灵渠推广到世界。加上读英文书的习惯从上学起到工作后都一直保持,又曾经在1987年出国帮助巴基斯坦修建水利工程时,作为专家组的工程师和英文翻译出去过,在英文上保持着一定水准,所以自认为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这本书写出来。2008年中文版出版后,我就一直致力于英文版的写作,一直到2014年,这本书也出版了,灵渠也终于能推介给世界。

记者:如今灵渠在积极申遗,并且南渠有望通航,千年灵渠在新时代又将迸发新的生机,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伍镇基:申遗对灵渠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如果申遗成功,不仅是对灵渠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向世界的展示和推广。但是,在申遗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到,对灵渠的修复和保护,一定要站在尊重历史、最大还原历史来进行,这其中就包括对灵渠文化的真正领会。比如早些年灵渠重修的“铧嘴”,其外形就不是铧而是犁,因为铧是一种战国时代的农具,铧无壁,只能破土、松土,到了西汉时,出现了犁,嘴比较尖,后部有犁壁,是农耕工具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当时社会上存在铧和犁,所以就统称铧犁。而新修的铧嘴外形不是铧而是犁,这就与原来不符。所以今后灵渠要进行修复工作,就应该弄清楚古灵渠的原貌,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另外,我也认为,灵渠要实现通航还要修复北渠,北渠是整个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也应该是申遗的重要内容。

记者:目前桂林正在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在您看来,桂林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哪里?该如何挖掘?

伍镇基:桂林的文化魅力其实就蕴含在像灵渠这样的古老工程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桂林还有着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展现的就是古代先贤的智慧。像灵渠这样的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能研究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要挖掘桂林文化,首先就要做到真正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并且把真正的历史保存下来,才能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读懂它。

新闻推荐

阳朔豪华酒店免费住?别上当了 这是假消息酒店方:根本没有举办过这样的活动

3日上午9:27,市民王先生拨打晚报热线:前两天我看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转发阳朔一家豪华酒店免费住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思我...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